孩子给妈妈洗脚简笔画-尊龙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3-01-15 12:01 作者:熊猫妈和两只小小 点击: 【 字体:

孩子给妈妈洗脚简笔画?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亲子幼儿简笔画:重阳节吃重阳糕、登高远眺,再画个菊花小仙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熊猫妈和两只小小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孩子给妈妈洗脚简笔画1

hi,大家好!我是熊猫妈,喜欢这文章的请帮分享、点赞、收藏一下,谢谢!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选择百度百科)

今日就给小宝贝们来画个菊花小仙子吧!

熊猫妈建议宝妈们可以先用铅笔在纸上打底稿,画好以后,再用你喜欢的画笔类型和颜料上色,最终成品要展现并贴出来在墙壁上的话,就买个护画喷雾,要么就是给它过一层膜,装在相框里,这样比较易于保存。

如果只是画在电脑上的话,那么就看自己的安排吧。

先将大图放上来,宝妈们可以先看整体,关于细节的文字写在大图的下方:


步骤如下:

1、先将菊花的形状描绘出来;如手生不熟,找现实中的菊花来描上线也可。

2、再把菊花花朵下方的小仙子脸蛋画出来。

3、将菊花小仙子的小戈壁和大裙摆直接描出来。绘画的细节是:先画脖子—双肩—两个小手—裙身—裙摆。

4、最后添加上裙摆的下端,还有菊花小仙子的两只小脚丫就完成了!

5、在菊花小仙子的旁边,画上两朵作为陪衬的小菊花(为什么我看着有点像康乃馨呢?!)

6、菊花小仙子的形象画就完成啦!宝妈和宝贝们都来试试吧!

如果宝妈们觉得有点难度也不要怕,可以将我的图另存为放在手机里,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再描边卡通人物,接着给宝贝们直接上色也ok!

“【广东】广州过重阳节,民众登白云山,赏秋、健身。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阳江市过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纸鸢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选自百度百科)

在广州这边,重阳节当日,会有很多人上去爬山,顺便拿个风车去转转运;那时挺多人会停在山上过夜不下山的。不知道今年上山是否会受到限流呢?

断更的时间,琢磨着将“亲子简笔画”的版面和叙述变得更加简单和易懂,这次尝试画了两个重阳节的主题,后来还是选了“重阳节里的菊花小仙子”卡通形象,一则画稿捣鼓超过2个小时以后,顾着哼唧的二宝,也是为难。

上周五的时候,大宝回家就嚷嚷着要给妈妈洗脚,原来是因为重阳节,我想了想,不可以这么形式化,和他提出比较具体的任务:“刷厕所”,要让他知道搞卫生是非常辛苦的。过个节就洗个脚扫个地拍个照片啥的,不需要,家和家人都是家庭成员要尽心尽责去维护和帮助的,是吧?


欢迎宝妈们留言到评论区吧!谢谢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为熊猫妈育儿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熊猫妈哦;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会奋力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部分插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熊猫妈删除。
—end—

孩子给妈妈洗脚简笔画2

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严重的背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如今的儿童美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化特征,脱离了儿童的真实认知与情感状态,而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应是让其回归本真。

——尹少淳


现代儿童观


如果我们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儿童期(含少年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可以说儿童是人生的最初阶段。这是人的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不仅身体成长迅速,而且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在逐渐形成,其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没有人否认儿童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无论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是民族的生存和竞争,都离不开对儿童的关注。在中国,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很多家庭,儿童被奉为“小太阳”。这种态势一方面显示了社会对儿童的重视, 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很多社会上的教育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这种对儿童的态度和看法,被称为儿童观。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以及不同民族的家庭、学校会存在不同的儿童观。


▲在进行色彩探索的儿童


在欧洲的很长一段历史中,儿童受到轻视,他们的生命以及愿望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在古希腊时期,抛弃甚至杀害儿童的现象屡屡发生而没有受到任何约束;亚里斯多德虽然觉得对这种传统应该加以限制,但他也没表示过强烈的反对。柏拉图在 《普罗泰戈拉》中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要用恐吓和棍棒。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出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之一的《十二铜表法》的第四表第一条甚至规定,有残疾的婴儿可以随意杀之。家长可以用鞭打、禁锢等各种暴力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管教,甚至可以让他们带着枷锁劳动。中世纪宗教中的原罪说使得每个儿童都成了僧侣眼中的罪人。那个时候流行一种预成论,认为孩子从降生开始就是一个“小”成人了,他们与成年人的差别只是体形的大小和知识的多少,并无任何特殊性,不承认有所谓儿童的世界。儿童在家里挨父母的打、在学校挨老师的打,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文艺复兴被公认为是一个关心 “人”的时代,却依然沿袭中世纪原罪说的儿童观,将儿童当作父母的附属品。


这一现象在17世纪的启蒙思想时代开始改变,理性主义的崛起,消减了原罪说的影响力,人们开始认识儿童的特殊性,倡导社会尊重儿童;一些国家也颁布了法令以保障儿童权利。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奠定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基础,其思想的核心是将儿童当作儿童,儿童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提出了进步教育的理论,主张“儿童中心论”,认为学校生活的一切活动均应以儿童的需要和成长为出发点。他将学科中心转向了儿童中心,这一主张后被认为是类似于哥白尼将地球中心转向了太阳中心的一场革命。[1]


通过以上的简述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和认识是在逐渐变化的,其路径是由轻慢到尊重,由强制训诫到依据规律加以引导,由成人中心转向儿童中心,这种变化反映了对人性、对自然从态度上的尊重和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认知和顺应。


这是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值得充分肯定。儿童美术教育必须基于现代儿童观, 才能获得对人性尊重的内涵。



儿童美术教育对现代儿童观的背离


在中国,由于现代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现代儿童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但我们的儿童观在与现代儿童观逐渐同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背反,主要表现为对儿童溺爱的同时,却不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强制性地改变他们的兴趣和行为取向,将儿童当作实现成人的愿望和理想的工具或是当做成人社会相互竞争的牺牲品。


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也存在严重的背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如今的儿童美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化特征,脱离了儿童的真实认知与情感状态,如学习中国花鸟画时,并没有引导儿童实际观察真实的花鸟,画牡丹没有见过牡丹,画老鹰没有见过老鹰,只是从成人美术中照搬样式。有的老师将自己喜好的样式和风格强加给儿童,令其模仿和学习, 从而造成用儿童的手画成人画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老师为了谋取虚荣,让儿童摹画自己画好的作品,送去参展或比赛;还有的老师干脆捉刀代笔。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其一,突然加速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引发了浮躁和虚妄的现象。儿童美术教育迅速发展,原本应该是值得夸赞的现象,因为这表明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艺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然而对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加速发展的却是我们从教者心理和学习上的准备不足。


目前,除了公办儿童中心和少年宫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之外,民办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遍及大江南北。校外美术教育机构规模不等,大的机构甚至开设连锁和加盟分支机构,学生动辄数百上千。



这些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存在许多隐患

其一,赢得家长(而不是儿童)的青睐成了竞争的焦点。为此,一些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惜以成人化的教学效果吸引家长, 因为其效果非常直观。


其二,家长给予这些机构过高的期望。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普遍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许多儿童被送到校外教育机构学习美术并非己愿, 而是由于家长的从众心理和相互之间的攀比。而且,许多家长都渴望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果”。有些家长对儿童美术比赛尤其热衷,在一些现场,家长比参赛的孩子还要紧张,似乎参加比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这种压力自然转嫁到了校外教育机构的老师身上, 导致他们为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做出违背儿童美术教育规律的事情。


▲少儿美术比赛活动中紧张的家长


其三,导向错误的儿童美术比赛泛滥。 社会的需求必然导致相应活动的出现,由于家长和美术教育机构的需求,现在的儿童美术比赛非常之多。其中有些比赛会因为主办者以及所聘请评委的专业素质不高或对儿童美术理解有误,从而误导了儿童美术的自然取向。


其四,一些从业教师缺乏对儿童美术的正确认识。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 急需大量的从业教师。这些教师来源复杂, 其中一些人既没有经过就职前的专业教育, 上岗后又没有得到合适的培训,因而对儿童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用原有的“美术”和“设计”专业知识从事教学, 从而导致儿童美术教育被“专业”扭曲。


上述很多做法,是在爱儿童的招牌下行害儿童的事情,实际是不尊重儿童、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违背了现代儿童观的主旨。因此,什么是儿童美术?什么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思考。


儿童美术具有独特的内涵。这一概念与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儿童舞蹈等概念的内涵并不类同。后者几个概念的内涵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音乐和舞蹈,或供他们欣赏、体验和学习”;而儿童美术的内涵则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运用美术方法的创作活动及其作品”。


正因为自己创作与他人为其创作之分野,使得儿童美术具有极强的发展意义,因为毕竟儿童终归要发展为成人。作为生命属性,唯一能代表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高峰的是成人而非儿童。同理,能代表人类美术最高成就的是成人美术而非儿童美术。如果说儿童美术代表着人类最高成就,那么试问:我们能够说出几位世界著名的儿童画家吗?我们又知道哪几件儿童美术的杰作呢? 相信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而凡是初具美术知识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列出一些著名成人美术家的名字及作品。其实,成人对儿童美术的偏爱和褒扬是因为能够从中感受到天真无邪的童趣和肆意无拘的想象。虽然一些成人艺术家也尝试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模仿儿童的手法表现世界,如毕加索和米罗;却没有必要无限地夸大儿童美术的艺术本体价值。


儿童美术教育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从儿童美术中,心理学家可以发现儿童的身心状态,艺术理论家可以找到艺术发生学的证据,美术家可以借以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空间,一些家长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些价值都是外在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又是什么呢?



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为四个流向

其一,促进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指的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或共通素养,包括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审美品位、思维能力、认知理解、合作交流、创新意识等。儿童美术对这些核心素养都有极大的贡献率。比如,通过美术教育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中国画论中关于绘画的功用说,最早见于《左传》,其中谈到青铜器的图案和铭文的作用是“使民知神奸”;唐代张彦远认为美术之功用是“成教化,助人伦”;鲁迅同样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西方的哲人柏拉图等也有类似的看法和表达。


其二,贡献学科素养。每一个学科都会向儿童贡献独特的学科素养。数学能够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行为习惯;美术能够贡献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其三,使人形成终身的爱好。儿童学习美术,不一定将来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职业, 却能形成对美术的热爱,并有可能在业余或者退休之后成为一种行为取向,充实闲暇, 丰富精神,提升品位,获得幸福感。


其四,成为职业。虽然大多数学习美术的儿童不一定将来以美术为职业,但依然有些儿童长大后会选择美术作为自己的专业, 以此谋生并获得成就感。现供职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曾获得国际建筑学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先生小时候就曾在儿童美术教育家张桂林先生的指导下学习过美术,现在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其他还有一些著名画家也在童年学习过美术,后来就以美术为终身职业。这四种流向体现了儿童美术的价值,综合而言,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美术教育具有未来学的意义。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的教师,都不要过多地纠结于眼前的一件作品是否符合成人社会的标准或者得奖,而应该关注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以及儿童美术教育对学生未来的正面影响。


▲“为了孩子为了美术——全国少儿美术优秀

作品汇报展”作品:《赛》 何茹逸 9岁



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


社会上有人呼吁“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本真”。所谓“本真”,在国学中和一些哲学流派中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学中,“本” 指的是元气,是宇宙万物之根,属于先天的存在;“真”指的是真气,乃宇宙万物的生长,属于后天的发展。宇宙万物的衍变和发展取决于于“本”和“真”的相互作用。而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本真现象”哲学中,“本真”指的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即在群体氛围和趋同心理的压力下,依然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 拒绝异化,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在一般的解释中,“本真”含有本源、真相的意思。在我们的话题中,“本真”主要取“真实、自然”的含义,因此所谓回归本真,应该是帮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现代儿童观合辙。



如何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本真呢?

首先,应该全面而辩证地认识本真。 尽管我们承认“本真”具有真实和自然的内涵,而且也主张儿童美术教育应该努力体现这一内涵,但应该认识到,本真不是静态和绝对的;如果将其视为静态和绝对的,没有受到任何教育影响而创作出来的儿童画应该是“纯天然”的,最为本真的。但这种“本真”只是一种短暂的存在,因为儿童是要不断发展的,他们不仅是自然人,更要成为社会人。其一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发展对于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有重要的价值, 也对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具有正面的意义。所以,教育应当努力保持特殊个体的自然本性,同时也要赋予其特殊的社会性。正如英国学者赫伯·里德所说,教育包含两个矛盾,“一方面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实现本来的他,另一方面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成为非本来的他”[2]。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 我们拒绝的不是教育,而是不合适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似乎应该让先天之 “本”与后天之“真”彼此相助,从而推进儿童的发展。


要使得“本”与“真”彼此相助,前提是需要充分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体现在美术学习上的阶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合适的教育。合适的教育,指的是所选内容的难度不应超过特殊儿童发展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选择的方法也要适合特殊儿童发展期的兴趣和需要。比如,过早地将一个低幼儿童引入成人的花鸟画样式,难免 “揠苗助长”之嫌:我们在用一种外在的方式让儿童被动地接受和模仿,表面上看去似乎画得很成熟,可以博人一誉;但本质上违背了儿童的天性,逾越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本真付之阙如。


因此所谓“本真”,不是让儿童永远停留在自然状态,也不是过于主观地让儿童超越自然状态;而应该让“本”和“真”携手,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发展的道路,以适当的步幅和步频前行。儿童美术教育的 “本真”应作如是理解。


其次,要智慧地平衡如何表现和表现什么两个方面。任何儿童美术教育都不可能回避这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都照顾得好的儿童美术教育才是高明的。


如何表现主要关乎媒材的选择、形象的组织和技法的运用。不同创作个体的差异是通过选择的恰当性、组织的审美性、运用的合适性显现出来的。儿童美术同样如此。在儿童美术中,由于自发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在“如何表现”方面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的空间相对于成年美术更狭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正是我们教师的可为性所在。比如在表现时需要与学生协商,选择恰当的媒材,是平面媒材,还是立体媒材? 具体而言,是纸、泥、木、金属,抑或其他?一般规律是,如果是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在材料的选择性方面范围会更大,因而也相对自由;如果给学生规定了具体的媒材或美术的门类,媒材的选择范围会狭小, 学生创作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小。在形象的组织性方面,儿童有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组织方式,但教师不能放纵他们的惯性。考虑到其发展性,也可以在协商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完善对形象的组织,比如运用一些形式法则或者不同的视点的画面效果,以便获得更多的审美性和独异性。不同个体在表现的品质方面获得的水平与他们的表现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技法的提高依靠的是“事”(指某一次正式的表现活动)先的积累,“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少见,体现为“你平时是什么水平, 现在就是什么水平”;但针对一次正式的表现活动所进行的临时局部性技法练习仍是被允许的,而且也会收到一些较为明显的效果。


表现什么,是儿童美术活动的灵魂,是 “如何表现”的依归,也是儿童的美术魅力之根源。因为它直接反映出儿童经验范围、 思想程度、情感状况、发展水平,是他们所感、所知和所想的直观呈现。在此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一般化和概念化,在一些儿童的作品中,鲜见观察的独到、思想的奇异、情感的独特、经验的偏僻。


▲少儿美术作品《城市务工人员的午餐》


在以一次“关怀”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大量的作品描绘扶着盲人过马路、给妈妈洗脚、小鸟的家园等情节,这是典型的一般化、概念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儿童自己的认识局限,还是成人的命题结果?值得深究。而针对“关怀”这一主题,有的儿童却能画出工地上农民工吃饭的情境,有的儿童也能画出街头被窃井盖后的空井,这样的表现才显现出独异性。


▲少儿美术作品《丢失井盖的街道》


如何做到表现内容的独异性呢?可以参考的建议是:唤醒儿童的体验,丰富儿童的经验。其方法可以是讲故事、讨论、进行角色扮演、 观看视频、参观游览、亲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打开全部感官,使得他们触动情感,揭开记忆,让身心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在这样一些状态中,努力将知识与经验内在化。知识与经验是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加以传播,并强加给儿童诉诸记忆;但此举因为不能唤起儿童的内在情感而只能成其外在的知识与经验。这种外在的知识和经验既不能长久,也不能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即便作为表现的内容也只能是表浅的。让儿童背诵李白的《静夜思》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让他们产生内在的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获得体验。我设想了一个情境:中秋节的前一个月带一群儿童西行旅游。在中秋节的晚上,当大家一起坐在西部沙漠上望着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听到声情并茂地朗诵 《静夜思》时,会发生什么?我问儿童,他们说:“我们会哭。”只有在这种情境中, 他们才真正理解了《静夜思》表达的孤独、 思念的情感。可见,体验是知识和经验内在化的重要途径。这也启发我们,给儿童的任何指导最好经过学生的心灵,并由他们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出来。虽然通过外在的方式也能获得一些效果,但那只能是表面的和短效的。


总之,任何教育理想都是基于人们对希望受教育者“应该是怎样”这样的问题生成的。我们对教育现状的满意与否,都是来源于我们对它们之间吻合度的判断。同样, 我们对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的满意与否也是来源于不同的儿童观。根据现代儿童观,我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加以判断,有满意之处,也有不满意之处。满意出处应当坚持, 不满之处需要改进。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才能在稳健前行。


注 释

[1] 参见凤凰卫视视频节目《文明启示录——约翰·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理论》

[2] 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8。


尹少淳 美术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

孩子给妈妈洗脚简笔画3

今年的冬天南方迎来了久违的大雪,不再像往年一样北方下雪,南方下雨啦。这场大雪可乐坏了小宝贝们,即使外面大雪纷飞,小宝贝们还是拉着爸爸妈妈去雪地中打雪仗堆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雪花的简笔画,雪花虽然落到地面上是一片白皑皑的,实际上它的形状可漂亮了呢。

下面我们就来画它的简笔画,先画一个圆,圆上画六个长的小三角,小三角的尖尖上再画6个圆,然后在小三角和圆上画一些线,一片漂亮的雪花就完成啦。小宝贝们,是不是很简单啊。

我们再来画一种不带圆的,先画一个十字架,再画两条斜线,在线上画一些线条就完成啦。

这些简笔画的画法都差不多哦,只是雪花上面的线条有点不太一样,小宝贝们也可以自己发明一些雪花的形状,和爸爸妈妈画的比比看,谁的更漂亮呢。

下面这款,中间的小圆是个笑脸,像不像个雪花宝宝啊?

下过雪之后的天地都是白色的,连树上面也是铺了一层,厚厚的,好像奶油蛋糕啊,真想来一口呢,哈哈。

“天上的星星,不知道有多少,地上有一个雪宝宝,偶尔发脾气也偶尔睡懒觉,妈妈叫我小烦恼。快乐的学习呀快乐的成长,雪宝宝也懂事了,为妈妈捶背呀为妈妈洗脚,无忧无虑乐逍遥。雪宝宝,雪宝宝,雪宝宝,幸福的宝宝,也是妈妈最贴心的小棉袄,穿着漂亮的衣裳,唱着甜甜的歌谣,我不在是大人眼中的那个淘气包,雪宝宝,雪宝宝,雪宝宝,可爱的宝宝,也是全家人最温暖的骄傲,我会变得更坚强,也会一天天长高,走过最美丽的人生。”在这样的天气里最适合唱这首“雪宝宝”了。下面我们就来画雪宝宝的简笔画吧,它的眼睛,鼻子,嘴巴,帽子,手臂真是形态各异呢。

小宝贝们有没有在外面堆雪人啊,你们用什么东西来装饰它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哦。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