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孩子取名字-尊龙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3-02-10 20:51 作者:十堰晚报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2019年孩子取名字?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2022年十堰新生儿上户两万余人 爆款名字:男“瑞泽”女“梦瑶”,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十堰晚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9年孩子取名字1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杨建波 特约记者 宋建彬 通讯员 王超 报道:近日,十堰市公安局公布十堰2022年新生儿热门名字,在这一年出生上户的20146名新生儿中,男孩使用最多的名字是瑞泽,女孩使用最多的名字是梦瑶。
2022年全市新生儿上户20146人,新生儿增长速度放缓
数据显示,2022年新生儿上户人数共有20146人,其中男孩10499名,女孩9647名。与上一年相比,新生儿登记上户的人数略有减少。2021年,十堰共有24489名新生儿上户,其中男孩12770人,女孩11719人。
自我国全面放开二孩以后,十堰登记出生的新生儿曾出现过高增长。其中2016年和2017年增长明显。2018年、2019年登记出生新生儿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其中2018年上户的新生儿共有44025人,2020年,全市共登记出生新生儿31393人。
记者了解到,新生儿户籍登记数据与实际全年出生人口数据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家庭因为怕麻烦或其它原因,在孩子刚出生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及时上户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规定,婴儿出生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到公安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新生儿户籍登记人数的下降在全国都是普遍现象。中国人口学会专家表示,育龄妇女总体规模下降、当代年轻人婚育推迟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生育意愿下降,是这几年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三个最主要原因。此外,新冠疫情大流行持续也压抑了部分的生育需求。
爆款名字出炉,“瑞泽”“梦瑶”最受欢迎
在2022年新生儿上户名字中,单名使用最多的字是玥(10人)、瑞(7人)、悦(7人)、旭(6人)、妍(6人)、洋(6人)、程(5人)、诺(5人)、宇(5人)、煜(5人)。2021年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单名用得最多的字是瑾、桢、娟、茱、心、垚、煜等。
两字名中,男孩使用最多的名字分别是瑞泽(48人)、沐阳(47人)、瑞霖(43人)、浩宇(38人)、宇轩(36人)、浩然(35人)、沐辰(31人)、星宇(31人)、锦程(29人)、锦瑞(29人)。
女孩使用最多的名字分别是梦瑶(54人)、梓涵(52人)、欣怡(48人)、一诺(46人)、欣玥(40人)、佳琪(37人)、佳怡(34人)、可欣(34人)、语桐(33人)、若汐(31人)、钰涵(31人)、梓萱(27人)。
2021年上户登记的新生儿姓名中,男孩爆款名字分别是浩然(73人)、浩宇(69人)、沐宸(66人)、沐辰(55人)、宇轩(49人)、茗泽(46人)、宇辰(42人)、宇航(40人)、俊杰(37人)、铭泽(35人)。
女孩爆款名字分别为:欣怡(90人)、若汐(71人)、梓涵(65人)、依诺(54人)、梓萌(53人)、语桐(50人)、一诺(49人)、欣悦(48人)、艺涵(45人)、可欣(44人)。
在2020年,父母最爱给新生儿起的名字是“一诺”,有129人;其次是欣怡,有120人;再次是梓涵,有103人;浩然,有78人;浩宇,有70人。还有佳琪、俊杰、宇辰、梦琪、欣悦,也是父母们比较青睐的名字。
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管理科负责人认为,起名通常有时代特征,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名喜欢用“伟”“军”“建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敏”“涛”“海”等名字的比较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名“超、冲、飞”的人越来越多。如今,人们更加追求个性,起名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化要求,更加具有“自我”意识,因此起名更加趋向于多样化。
上户姓名中王姓连续3年排第一,复姓里欧阳人数最多
在2022年上户的新生儿中,还有一些是三字名,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王梓涵(10人)、王一诺(9人)、张欣玥(9人)、李欣玥(8人)、李瑞泽(7人)、刘一诺(7人)、王奕泽(6人)、张沐辰(6人)、张瑞霖(6人)、张语桐(6人)。
记者采访发现,“三字名”中,将父母双方姓氏加在名字里的情况较多,比如父亲姓张,母亲姓王,孩子起名张王梓涵。
按照统计数据,2022年,在登记上户的新生儿中,排在前十的姓氏依次是王(1714人)、张(1379人)、李(1334人)、刘(1117人)、陈(1018人)、杨(652人)、周(447人)、吴(443人)、黄(393人)、赵(354人)。复姓中,欧阳最多,有24人,姓尉迟的有4人,姓上官的有两人,姓轩辕的有1人。
而在2021年,排在姓氏前十的分别是王姓,有2008人;张姓,1680人;李姓,1613人;刘姓,1375人;陈姓,1341人;杨姓,750人;周姓,586人;吴姓,523人;黄姓,493人;徐姓,416人。
从数据上来看,王姓已连续3年排在新生儿登记上户的首位。这和十堰姓氏人数分布情况大致相当。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管理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十堰登记有户籍的人口中,王、李、刘是十堰排在前几位的大姓。
特色名字越来越多,民警提醒起名不要使用生僻字
在2022年登记上户的新生儿中,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有趣的名字,如一一、开心、二三等。另外,一些父母还巧妙地把姓和名组合在一起,给小孩取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名字,如华夏安泽、全家乐、焦糖等。
“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代号,但是起名也不可以随心所欲。”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政管理科负责人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四条内容规定,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汉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填写。
在此,民警提醒广大市民朋友,给宝宝起名时不要用生僻字。“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用一些不常见、不常用的字来起名字,有的字甚至在字典里都查不到。有的人觉得用生僻字起名有个性、有文采,但生僻字不仅难记,而且会给日常交流带来不便。”该负责人建议家长起名时最好使用规范汉字,也就是《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来作为名字。
据悉,《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民警建议,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可参考《通用规范汉字表》,如果不清楚孩子姓名中的汉字是否属通用规范汉字,可前往派出所户籍窗口咨询,也可登录“湖北公安政务服务平台”,点击“微警务”“便民”栏目,选择“生僻字查询”,输入需要查询的汉字即可确定是否为生僻字。
2019年孩子取名字2
近日,有人称新冠感染
重症和死亡人数增多
是因为在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
不只奥密克戎株
还有德尔塔株甚至原始株等“老旧株”
新冠“老旧株”复出,这可能吗?
2020年的病毒株又来了?
关于最近网上传言称国内出现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共循环或者重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这是谣言。国内监测没有发现德尔塔病毒再循环。
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杨小兵介绍,监测数据显示,现阶段武汉市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仍然是ba.5.2。从10月份至今,在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全部是ba.5.2变异毒株,没有发现其他型别毒株。
9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
正在我国流行
许文波表示,12月1日以来的奥密克戎基因组测序提示,ba.5.2和bf.7是占全国流行的绝对优势,占约80%。目前全国检出9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正在流行,这些亚型没有发现有特征性的基因组突变。
同时,从12月1日到目前,一共发现31个奥密克戎亚分支输入国内,仍是ba.5.2和bf.7占优势。
关于病毒的3个真相
1
重症人群被重点监测,
未发现“老旧株”
“通过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我国对国内流行毒株的监测从没有中断过。”
病毒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告诉记者,重症人群所感染的新冠毒株是监测的重点对象,如果真是由“老旧株”感染引发的重症,更会被第一时间监测到。现在没有,就表示不是“老旧株”引发的重症。
△图片来源:国家生物信息中心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
“不仅仅是北京,整个国内都没有发现有德尔塔株和原始株。”童贻刚查阅了相关数据库,他告诉记者,中国疾控中心近一段时间监测到的上千份测序数据显示,并没有德尔塔株和原始株。
2
奥密克戎也可能引发肺炎
“从来没有哪个研究证实奥密克戎只感染上呼吸道或者不会引发重症。即便是流感病毒主要感染上呼吸道,但也会引发一部分人患上肺炎。”童贻刚说,目前临床情况表明的是奥密克戎的致病力比此前流行株减弱了。
但从人们的认知上仍会感觉奥密克戎感染带来的情况比预想的严重得多,又是为什么呢?
童贻刚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便是很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其绝对数量也是很多的。另一方面人们从微信等传播媒介上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局部信息,会将局部情况误以为是整体情况,进而感知上存在一部分的夸大。
此外,还有对一些重症症状理解上的偏差也造成了夸大。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纠正人们对“白肺”的误解:白肺是比较严重的肺炎表现,白色影像区域面积会达到70%—80%,这样的患者占比非常低。不是肺部出现了炎症就叫白肺,网络上说的白肺不都是真正的白肺。
3
病毒变异株较量,
有传播优势者胜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原来的病毒株“余孽未清”,又碰巧没有被检测到?或者奥密克戎正在变回致病力强的毒株?
“确实病毒的变异是没有方向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随机出现了遗传密码的错配,进而引发了变异。”童贻刚说,但这个变异能不能保存下来,取决于它能不能给病毒带来传播优势,而这个优势就是进化的方向。
新冠病毒从原始株到阿尔法株再到德尔塔株,随后奥密克戎成为主流毒株,并出现了亚分支间的不断迭代,均是由于病毒株更具有快速传播和免疫逃逸的优势。
生物信息数据领域的一位专家援引全球新冠病毒株系列监测数据对记者表示:“从我们的数据统计看,德尔塔株在全球范围内从3月下旬开始就基本上没有了。”
不久前,《自然》杂志(nature)公布了2022年度科学影响“十大人物”(nature’s 10),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入选。
这一榜单旨在选出十位在过去一年间为重大科学进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曹云龙的入选理由是,作为新冠预测者(covid-predictor),追踪了新冠病毒的演化,并准确预测了新突变和新毒株的出现。
日前,中新网专访了曹云龙,就目前全球几种主要流行毒株的特点、奥密克戎致病性变化、以及感染防治策略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不同突变株每年可导致多个感染高峰
曹云龙介绍,国内现阶段主要流行的是ba.5.2和bf.7,二者都属于奥密克戎ba.5支系。他表示,我国大部分人群接种的是原始株疫苗,其诱导的体液免疫被奥密克戎突变株严重逃逸,加之多数人群接种疫苗已经一年以上,体内中和抗体水平下降,进一步削弱了预防感染的作用。
他提到,当感染bf.7之后,对ba.5和bf.7的中和抗体水平较高,短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同一毒株。但是,与ba.5.2和bf.7相比,目前国际上主要流行的bq.1.1、xbb等新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是感染了bf.7,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对xbb等最新突变株的中和能力也较低。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国内ba.5.2和bf.7感染高峰过去后,不排除出现因bq.1.1、xbb或者是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驱动的感染高峰。
△以色列人群新冠重复感染率大型队列研究 受访者供图
在国际上其它地区,重复感染已司空见惯。曹云龙提供的数据表明,最新流行株如bq.1.1和xbb的重复感染率已达到40%,并在持续攀升。他表示,今年绝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四波重大感染高峰,多为不同突变株所诱导,平均三个月一次。目前看来,国内也很难完全避免。
重点关注奥密克戎在高危人群中的致病性
曹云龙表示,现在看到的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整体上下降,主要是因为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大量人群感染导致的免疫力增强。虽然疫苗和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不能有效防止感染,但可以减轻症状,所以看上去似乎是病毒的致病性下降了。但他强调,这并不能与病毒的天然毒性相提并论。
曹云龙提到,社会群体中还有很多无法接种疫苗或者接种后无法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的人群,例如免疫缺陷人群、高龄老人、以及肿瘤患者等,他们也是新冠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危人群,因此仍然需要监测奥密克戎在这些高危人群中的致病性。
他介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奥密克戎已经造成极大的死亡和重症负担。例如,在英国,奥密克戎ba.1造成的总死亡人数与delta相当,虽然从ba.1→ba.2→ba.5,死亡峰值呈现下降趋势,但累计的死亡总数并没有大幅度下降。而日本今冬疫情造成的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已逼近历史记录且尚未出现下降趋势。
曹云龙表示,目前的疫苗对重症的预防效果都较好,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适合疫苗接种的人群,则需要探索其他应对策略。
△日本过去两年每日新增新冠死亡人数变化 受访者供图
广谱中和抗体有望提高治疗和预防效率
曹云龙认为,如何让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周期跟上病毒进化的速度是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抗体药物的临床开发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它能够使得社会受益的前提是该抗体能够应对未来半年到一年后所流行病毒。”
曹云龙表示,新冠病毒突变较快,且免疫逃逸特性强,如何挑选开发广谱抗体药物,使得药物研发跟得上病毒突变至关重要,也是目前研发能够高效预防感染的疫苗所面临的痛点。
曹云龙团队建立了新冠免疫逃逸突变位点预测模型。他表示,预测到未来新冠会发生的突变,可以提前挑选出不受这些突变影响的抗体药物进行临床研发。
目前,曹云龙团队已开发两个广谱中和抗体sa55和sa58。据介绍,这两个抗体是从接种新冠疫苗的非典康复者体内筛选的,其作用位点避开了人群免疫的优势免疫表位,使得其很难被逃逸。
“sa55在目前的人群免疫背景中几乎不存在类似抗体,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并对目前所有已知的新冠流行毒株都有效的抗体。”
曹云龙介绍,sa55和sa58正在开展临床试验,产品剂型包括注射剂和喷雾剂。其中,注射剂可用于治疗和长效预防中重症,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或免疫缺陷人群等不适合疫苗接种或免疫反应差的人群。
与注射相比,喷雾剂直接作用于上呼吸道,只需很低的剂量就可实现预防感染的作用。初步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显示,sa58喷雾剂用于暴露后预防对有症状感染的保护效率可高达80%以上。“sa55活性更高,预防效率预计更高,且所需剂量会更低、成本也会更低”。
曹云龙提到,sa55/sa58喷雾有望成为一款可供全民居家日常使用的新冠预防和治疗产品,目前正在准备进行更为严谨的双盲临床试验。
△新冠鼻喷中和抗体使用示意图 受访者供图
“虽然不能保证sa55未来一定不会逃逸,但我和团队已经在开发其他候选抗体,如果sa55被新毒株逃逸,可以马上有新的抗体替补。”曹云龙表示,除了广谱抗体,他和团队后续还将研发广谱新冠疫苗,以解决现有疫苗面临的技术瓶颈。
综合自:央视新闻、科技日报、广东新闻广播、中国新闻网等
来源: 东方网
2019年孩子取名字3
牛皮封面、飘口烫金、染纹纸环衬、书口刷红……这是一本富有法国启蒙时期书籍装帧特征的古老典籍,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件重要藏品。书籍作者弗朗索瓦·贝尼耶不曾想到,300多年后,自己编译的法文版《论语导读》会回到中国。
这要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法国的一次国事访问说起。
2019年适逢中法建交55周年。当年3月24日是个周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夫妇专程从巴黎赶到尼斯的海燕别墅,热情迎接“亲爱的老朋友”——习近平主席夫妇。
2019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亲切握手、寒暄后,马克龙邀请习近平来到会客厅,介绍自己精心准备的国礼。
“这是法国的一位汉学家帮我们找到的。”马克龙小心翼翼地拿起桌上的一本书,翻开棕色封面,扉页上有淡淡的字迹。作者在开篇《致读者》中写道:该书是“作为阅读孔子的钥匙和入门”。马克龙告诉习近平:“这本书是1688年出版的,是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
2019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马克龙夫人布丽吉特参加。会见前,马克龙向习近平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新华社记者鞠鹏 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早在17世纪就传入欧洲,不少学者将孔子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马克龙这样评价中华文化在法国的影响力:“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伏尔泰等人,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习近平轻轻接过书,仔细端详:“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会好好珍藏。”
2019年11月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上海豫园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7个多月后的11月5日晚,上海豫园内,水廊轩榭,光影生辉。习近平夫妇和来华访问的马克龙夫妇偕行游园,不时驻足观赏江南园林景致,还观看了昆曲、越剧表演。习近平说,我和夫人选择在豫园款待总统先生和夫人,希望你们能领略中华园林之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注重文化交流是中法关系的一大特色。1981年,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历时27年翻译完成法文版《红楼梦》,成为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介绍到法国的第一人。法文版《红楼梦》的出版也被当年法国书评家称为“1981年法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2014年3月,在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参观的习近平,见到了99岁高龄的李治华,称赞这位文化传播使者的执着精神和学术才华令人钦佩。
2014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参观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图为习近平与著名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亲切握手。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摄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中法虽远隔万里,却始终彼此欣赏、相互借鉴。
“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2014年3月,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列举了一长串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的名字,他表示自己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
“我的国事访问将从西安开始,首先了解中国的千年文明。”2018年1月,马克龙首次访华,看兵马俑、登大雁塔、逛故宫,他在演讲和推文中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
“文化亲近感是中法关系的独特优势。”在习近平眼里,文化亲近的中法是“特殊的朋友”,中法关系是“世界大国关系中的一对特殊关系”。
“特殊”体现在哪儿?
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有很多曾在法国负笈求学。同为具有独立自主传统的大国,中法关系创造了多个“第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机制性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第一个同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国家……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作为首位出席进博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元首,马克龙在开幕式致辞中抨击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背景下,中法相向而行、共同担当,更显关系特殊。
2019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后,同与会外国领导人共同巡馆。图为习近平在法国总统马克龙陪同下巡视法国馆。新华社记者谢环驰 摄
开幕式后,习近平在马克龙陪同下来到法国馆。马克龙请习近平品尝法国红酒和牛肉食品。习近平说:“法国牛肉、红酒在中国很受欢迎。”面对围拢在身边的20多位法国企业家,习近平发出诚挚邀请:“欢迎法国企业到中国来,中国市场大。”3年后的今天,中法双向投资快速增长,双边贸易额已超8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19年3月,在尼斯会见期间,习近平对马克龙愉快地讲起中法友好交往的历史。两位元首走到海边,眺望远方。静谧的夜,涛声阵阵。习近平说:“两国人民有着特殊友好感情,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继承好、发扬好,使中法关系继续走在时代发展前列。”
文/挚朋
配音/静玄
编辑/海声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来源: 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