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症我都绝望了-尊龙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3-02-10 20:52 作者:北京老陈谈育儿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孩子多动症我都绝望了?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请温柔对待多动症孩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京老陈谈育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孩子多动症我都绝望了1
在生活中,最容易造成父母粗暴对待孩子的原因,无疑就是“孩子不听话”。
多动症的孩子原本就更难管教,教育起来也更困难,父母们在反复重复中很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有时家长都会被逼得情绪失控,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教育孩子不能使用暴力,暴力只会让孩子一时迫于你的威慑,你一放松他就会反弹,而且会在内心埋下暴力的种子。
常见的暴力分为语言暴力和家庭暴力。
1、语言暴力
父母时常带着口头禅,就像一把刀,在幼小的心上划出一个个小伤痕。
“你怎么那么笨”
“哭什么哭,哭有用吗”?
“我说不行就不行”
“你太不争气了,让我太失望了”
......
孩子的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善,很容易被别人的话所影响改变
说多了,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觉得自己就是笨,什么都做不好,时常压抑自己,感觉失落自卑愤怒。
2、家庭暴力
借助工具棍棒、尺子、衣架、手机等打孩子,我们先不说对孩子身体的伤害,只说对孩子心理扭曲,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的这些问题:
①暴躁
模仿能力很强,家长打孩子,也就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孩子性格倔强,抵抗对立引起性情暴躁,行为粗野。
②自卑
孩子表面听话服服帖帖,接受家长的教育,时间久了之后,孩子时常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自尊心受损害,变得很自卑
③孤独
父母时常打孩子,时间久了,孩子会感觉孤立无援,感觉低人一等,压抑,沉默,抬不起头。不愿和人交流沟通,性格变得很孤独。
④无助
被打后父母时常觉得心痛后悔,有时反过来哄孩子或者给予物质补偿,让孩子感到莫名其妙,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自然而然觉得孤立无助。
⑤撒谎
发现做错就打,时间久了,孩子为了不再被挨打,能瞒就瞒,能骗就骗,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⑥固执
经常打孩子,孩子容易产生对立和逆反心理,叫他向东,他偏要向西,严重时离家出走、逃学等做出一些很固执的做法。
⑦懦弱
在家长面前唯命是从,绝对服从,不利于孩子独立自主,孩子显得很懦弱。
3、家长如何做?
①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素质
②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③有情绪时,远离孩子,父母犯错时要承认错误,及时道歉
④允许孩子犯错,我们都不完美,父母和孩子都要互相包涵
⑤和孩子交心谈心,好好沟通,要求孩子时父母也要做到,以身作则
⑥说明后果,约法三章
⑦遇到困难和问题好好解决,多给孩子鼓励
最重要的就是,请家长多给多动症孩子一点耐心
孩子多动症我都绝望了2
前两天,听到一个特别不好的消息,让我心里很难受。
大学好友的儿子,今年才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被诊断出患了注意力缺陷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
经过医生的多方面调查研究,发现好友儿子的病,很大原因是被他爸爸“吓”出来的。
好友的老公是个小型创业公司的老板,事业发展艰难,情绪总是很焦躁。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每次回家,就像一个行走的炸药包,走哪炸哪,逮谁炸谁。
好友不小心在饭菜里放了他最讨厌吃的花椒,他抬手就把一盘子菜打翻。
好友想央求他帮忙做件小事,他要不装着听不见一动不动,要不大声埋怨:
烦死了,回家也不能让人消停会……
这种时候,如果好友的儿子再有一点点小错误,那就刚好撞在枪口上。
一定会被他爸爸以十足火力,劈头盖脸,炸的体无完肤。
因为爸爸的暴躁脾气,好友的儿子渴望与爸爸亲近又害怕靠近爸爸。
对爸爸的行为很愤怒却又因无可奈何而沮丧。
明明因为爸爸的无理而伤心却又要像个男子汉一样假装不在乎。
在多重矛盾的心理压力下,孩子就出现了问题。
图片来源:电影《父子》
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男孩》中说:
“对于男孩来说,最重要的一课是学会和照顾他们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信任那个人——能感受到温暖并理解别人的善意。”
而一个随便发脾气的爸爸,对孩子来说,就等于精神虐待。
孩子不能从爸爸那里感受到爱,就会陷入痛苦的沼泽,变得高度紧张,异常脆弱。
我们常说,一个好脾气的妈妈,是一个家的好福气。
但其实,一个好脾气的爸爸,才是一个家最大的宝藏。
爸爸的脾气里
藏着孩子的未来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者曾对遗传和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项实验。
结果表明:
孩子的智力受母亲的影响较大,而性格则受父亲的影响较大。
脾气温和,爱赞美子女的父亲,教育出的孩子会更自信,更乐观,更坚毅。
提起鲁迅,很多人的印象都是:严肃、犀利、不苟言笑……
但很多人不知道,鲁迅是个脾气特别好的爸爸,是个“宠娃狂人”。
鲁迅的儿子海婴小时候常常无理取闹,常常捣乱,鲁迅也因此常常头大,但从不疾言厉色。
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即我愿意做儿子海婴的牛。
除此之外,鲁迅还常常给海婴讲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
还给海婴编歌谣,把自己比作小白象,把海婴比作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小红,小象红。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这首充满父亲宠溺之情的歌谣就成为了海婴每晚必听的睡眠曲。
有句话说,发脾气是本能,不发脾气是本事。
一个“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的硬骨头文人,竟然能在孩子面前如此卑微,这不仅是本事,更是爱。
鲁迅对海婴最真切的爱,成了支撑海婴一生的力量源泉。
鲁迅去世后,家境一度困难。
海婴不沮丧不气馁,他用自己多年积攒的压岁钱报考了无线电夜大,考入北大物理系,成为国内无线电方面的专家。
一个好脾气的爸爸,决定着一个孩子的人生态度。
父亲温和,善良,孩子就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地相处。
父亲忍耐,宽容,孩子就能学会如何放过别人取悦自己。
父亲坚韧,不自暴自弃,孩子就能学会逆境奋起,掌控自己的人生。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布兰肯霍恩在《得不到父爱的美国》一书中讲到:
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得不到父爱的男孩以后会产生暴力倾向,受到伤害,陷入困境,在校成绩不佳。
而且在青春期更有可能加入不良团伙。
比如,在父亲的家暴中长大的博主沱沱,家暴自己一任又一任妻子(女友),引起公愤,为人不齿。
比如,广东清远14岁少年孟某,因害怕母亲向父亲告发其偷偷抽烟之事会遭到严厉打骂,残忍将母亲和妹妹同时杀害。
爸爸的脾气预告着孩子的未来。
能有一个好脾气的爸爸,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幸运的事。
因为,爸爸的好脾气会孕育孩子成为一个温暖善良,勇敢有担当,能顶起一片天也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热血儿女。
爸爸的好脾气决定了
婚姻的温度,家庭的幸福程度
我有一个长相俊朗、很有才华的同事,他35 ,是个不婚族。
有一次,话赶话聊起了他不婚的原因。
他说:我不婚,是因为我有很严重的结婚焦虑症,我害怕有一天成为跟我爸爸一样的人。
原来,他有一个脾气很暴躁的爸爸。
只要一生气,就对着妈妈咆哮,妈妈稍有反驳,爸爸就摔盘子摔碗。
有一次,他爸爸喝酒回来,妈妈嘀咕了几句,爸爸就立马失控。
他妈妈不想吵架,就去别的房间睡,爸爸暴怒,硬是把房门都踹劈了。
类似的场景,几乎贯穿了他整个童年。
他从爸爸妈妈的婚姻里只看到了无尽地失望、隐忍、伤心,和无休止的暴力。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爸爸、妈妈和孩子是情感的三角关系。
父母相爱,家庭和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继承非常健康的爱的模式。
等他长大后,他会将这个爱的模式投射到自己的爱和家庭中。”
一个孩子如果从没有体会过家的温暖和爱,没有从父亲的身上学到过作为男人如何爱自己的妻子,孩子。
他又怎能收获完美的爱情,幸福的家庭?
一个好脾气的爸爸,对待妻子的态度,决定了婚姻的温度。
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孩子对待自己婚姻的态度,以及将来家庭可能幸福的程度。
图片来源:电影《生在幼子》
想起邻居王大哥,每次下班回家,总是一张如沐春风的笑脸,从没有听见他对自己的妻子大呼小叫过。
王大哥常年工作在执法一线。
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1万以上,每天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糟心的纠纷,投诉。
但他从没有把工作的劳累,负面情绪带回家过。
只要回家就换上一副笑脸帮妻子做饭,陪儿子玩。
我不止一次地听见他儿子对我儿子炫耀:
我爸爸又偷亲妈妈了,他们看起来真幸福,我长大也要像爸爸一样对老婆好。
图片来源:电影《生在幼子》
温尼科特说过:
在家庭中,需要父亲来让母亲感到身体上的舒服,在心灵上感动幸福。
有一个好脾气的爸爸,才能换来一个好脾气的妈妈,才能换来一个以爱为主旋律的家。
因为爸爸的温柔体贴,是妻子的支撑,是孩子的榜样,是家庭里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要成长为别人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
他们今天的快乐、未来的憧憬、永远的幸福,都需要一位在外强大,在家温柔的爸爸来学习和支撑。
爸爸的好脾气
就是一个家族最贵的传承
作家马伯庸曾经写过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和打磨,在漫长的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
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董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但传承无质。
传承无声无形,无影无踪,却会渗透进家族每一个后代的血液里,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
甚至成为他们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爸爸的好脾气,就是一个家族最贵的传承。
没有谁天生的好脾气,好脾气的背后是包容,是责任,是担当。
《养育男孩》里说:
“如果有什么是爸爸才能交给孩子的重要一课,那就是学会何时停下来。”
父亲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孩子就能学会如何自控。
拿破仑说:“能控制住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更伟大。”
想要我们的孩子,更出色,更懂爱,更幸福,就传递给孩子“好脾气”吧!
一份脾气,七分害。
收的住脾气,才能接得住滚烫的人生。
把脾气化为绕指柔,才能在人生的危机中四两拨千斤。
把脾气化为内韧,才能在人生的行军路上,战无不胜。
把脾气化为温风细雨,才能在每一个重要的人心里润物细无声……
作者:夏天。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孩子多动症我都绝望了3
文 | 静进医生
“疯狂”的小凯
前几天,7岁男孩小凯由母亲带来看诊。母亲面容焦虑而憔悴。母亲说:“小凯1岁大的时候开始走路,从那时起我就疲于奔命了。小凯不停地在家里来回奔跑,不知疲倦,动作冲动鲁莽,碰倒弄坏瓶罐碗碟是常事。我追着他屁股后头大喊大叫、呵斥训导都无济于事,每天都在紧张、焦虑、绝望中度过。
小凯3岁时被送进幼儿园。没几天老师投诉:这孩子没法管,上串下跳、动作粗鲁、弄坏东西、不睡午觉、出手打小朋友等。打那后,我经常接到老师和其他家长投诉,除了没完没了的赔礼道歉,就是用各种方法惩罚小凯,但一点效果都没有。为此找过医生,说小凯情况属于多动症,让孩子吃药,我没敢给用药。总之,幼儿园基本就是这样过来的。
孩子6岁半时进入小学,事先我预估到他肯定会惹祸和遭老师批评。不出所料,开学第一天老师就打来电话说,小凯上课根本坐不住,擅自离席,课堂上不停逗弄左右的同学,注意力极难集中,且不服从指令。下课后,他就像脱缰的野马,立马冲出教室大喊大叫,兴奋情绪难以控制。这种情况持续两个多月了,我和他爸爸想尽一切办法都招架不住。在老师建议下,不得已带孩子来看您“。
经观察和评估,小凯显然符合临床上的“多动症”诊断(医学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除了咨询指导,我暂未给小凯开药,更多是指导父母如何进行家庭管教与辅助训练。
聊聊多动症
方便起见,以下用adhd名称。早在18世纪,欧洲就有该病的报道,直接归因于脑功能的某种障碍。adhd是常见于儿童期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大约6%的孩子患有此病,多为男孩,且有增多趋势。目前医学上,主要根据它的核心症状予诊断: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兴奋过度,且这些表现至少持续半年以上。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截至2019年,估计全球有8470万人受此病影响。
adhd儿童大多自幼儿园起表现相应行为迹象,入学后症状更为凸显,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制造麻烦、人际冲突、丢三落四、破坏纪律、攻击他人、生活质量下降。大约一半以上的adhd孩子语言能力低下,如语言理解和表达不良,执行功能障碍,智力发育受影响。这些症状未经矫治干预,则会持续加重。报道称,大约30%-50%可持续到成年期。
青春期以后的adhd,经常自我描述:内心焦虑不安、控制不住的躁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冲动和发脾气、做事效率低下等。麻烦的是,青春期后的adhd还容易合并违拗对抗、情绪障碍、反社会行为、吸烟酗酒、嗑药、违法犯罪等。因此,成年adhd大多生活质量较差,如婚姻危机、辍学或失业、物质依赖、违纪违法等。
adhd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现他们脑内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水平低下。如多巴胺受体d4(drd4-7r)的重复变异,引起多巴胺诱导的抑制作用增强,使adhd发病。drd4受体是一种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g蛋白偶联受体。drd4基因也与寻求新奇刺激和多动行为表型有关。
此外,还发现父母依赖烟酒、儿童低出生体重、童年期接触铅和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母孕期病毒感染、高危出生等,均与孩子发生adhd有关。有报道称,儿童食品里的防腐剂、色素等也脱不了干系。家庭功能失调(见前文)或家庭暴力也是增加adhd的风险因素。
另类解读
1970年代以来,对adhd的诊断和治疗在北美一直备受争议,参与者包括临床医生、教师、政策制定者、家长以及媒体。尤其对兴奋剂药物治疗adhd是否得当,饱受诟病。
2020年,荷兰遗传学家马丁·霍格曼(hoogman, m)的调查发现,人的创造力可能与adhd症状有关。其报告认为,被调查的adhd人群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普遍很高,且与注意力缺陷多动本身无关。发散性思维的人,通常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adhd恰有这一优势,因为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能从多角度、快速思维切换,所以更具创造力;弹性跳跃思维方式和冲动性,可使adhd人士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在普通人较少见。
据说,很多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知名企业家具有adhd特质,或干脆就是adhd人士。他们身上具有好奇心强、探寻刺激、开放的思维、冲动和冒险精神,做事一旦与个人兴趣合拍,则会不遗余力坚持到底。
有趣的是,有人用进化论来解释adhd的行为特点,认为进化是导致人群adhd高发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男性的多动和冲动性格。他们假设,女性更容易被具有多动和冒险精神的男性所吸引,愿意与他们结合,从而增加了多动、兴奋和活跃基因的扩散。
有研究称,adhd的行为特征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策略,可帮助男性应付压力和环境危险,增加他们的冒险、探索行为,提升存活率。在某些情况下,adhd特征可能不利于个人,但对整个社会有益,即通过增加基因库的多样性来提高生殖适应性,从而利于群体发展。
在某些环境中,adhd特征能为个人提供优势技能,如对掠食者做出更快反应,且通过兴奋和攻击技能,成为出色的狩猎者。其印证来自于,具有普遍多动特征的肯尼亚的阿里亚人群中,发现与多巴胺关联的drd4的7r等位基因,使这些游牧部落人的健康状况和野外适应能力比群居人群更好。
#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