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内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尊龙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2-09-01 03:30 作者:光明网 点击: 【 字体:

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内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内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1

作者:朱诚如(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这其中“大一统”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并专门提到了“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

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大一统”理念贯穿古今

回溯历史,“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大一统”表述,始见于《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汉儒董仲舒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人颜师古注:“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大一统”理念是先人对国家治理秩序的阐发,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及至汉代,在汉高祖及其后汉文帝、汉景帝积累的强大国力基础上,汉武帝极大推动了“大一统”王朝的构建。东汉末年皇权衰落导致三国鼎立,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内迁,逐鹿中原,中华大地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主动将自己纳入中华“正统”历史序列。

任何一个号称“正统”的政权,必须完成“正统”所肩负的统一疆域的神圣使命。前秦皇帝氐族人苻坚曾言:“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故此,苻坚在统一中原后南征东晋,以实现“统一天下”之大业。

隋朝结束了“正朔不一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唐朝南北一统,东西贯通,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大一统”盛况空前。唐以后,宋与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实现前所未有“大一统”的王朝,将东北渔猎经济区、北方游牧区、西北和西南的游牧与农耕兼营区、南方及中原农耕区、滨海农耕与渔业区囊括一起,可谓疆域“大一统”开拓者。汉、隋、唐、宋诸朝虽有天下之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乃“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定国号为“元”,“见天下一家之义”。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以汉人为主的明朝政权。此时的汉人群体,不仅包括东晋以来北方黄河流域南迁的汉人,也包括进入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以及被元朝认为是“汉人”的契丹、女真,以及留居中原的蒙古、色目人等,中华大地各民族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清朝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满洲建立的,也是“大一统”理念和实践发展的高峰。入关前,满洲人偏居东北一隅之地,皇太极明确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入关后,康熙帝强调“无分内外,视同一体”,雍正帝云“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乾隆帝说“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正是在“大一统”理念指引下,清朝完成国家“大一统”。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以“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追求“大一统”

民族品格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古代神话中流传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孔子倡导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汉使苏武的啮雪吞毡,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比如在政治上层建筑上从分封到集权,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不断探寻着更加适合“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政治体制。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力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维护“大一统”格局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尤其是近代以后,在面对亡国灭种危机的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

以“和衷共济”的行世之道维护“大一统”

“中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范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模式和对理想社会追求的一种民族传统和礼制规范。“中”意为中道、时中,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中华文明注重以“和”文化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互鉴;以“中和”的博大包容,融汇天下、聚合四方,巩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

春秋时期,孔子在前人“中和”观念基础上,述古而开新,明确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还提出“和而不同”,主张吸纳不同意见,倡导对立双方协调统一,避免极端。简言之,就是求中、求和。推崇“中和”,并以此作为行世之道和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对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维系内部团结、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和”理念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哲人眼中,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因而人要参与大自然化育万物的活动,和宇宙万物处在一种协调、亲密的关系中,力戒逆天违道、为所欲为。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之说,明代王阳明的“一体之仁”之说,都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种理念的深刻影响下,中国人崇尚“不违天时”、“敬天顺民”、“关爱百姓”。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思想家阐述社会和国家的理想形态及其根据,大多着眼于为人之理,成人之道,修齐治平,这为“大一统”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思想道德资源。

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正是“和为贵”理念在民族关系上的生动体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了增进和巩固汉族与兄弟民族的团结,中国历史上多有汉族与少数民族“和亲”之举,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到了清代,特别是康雍乾时期的几代帝王,接受并吸纳“中和”理念。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蕴涵“和气”、氤氲“和风”,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尚书·尧典》中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所说的尧之“德”,是要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再协调百姓,也就是协调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各邦国的利益,让各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翻开中华民族几千年恢弘历史,“中和”、“和衷共济”、“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都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历史基因。正是这种圆融而不狭隘、通达而不封闭的博大包容,使中华文明得以“天下归心”,并且在交融互鉴、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以“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引领“大一统”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各自特质的基本价值导向。价值导向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就不同。“重义轻利”、“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对维护“大一统”国家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古人讲究“公天下之利”,即国家和民族的大利是“利天下”。这是义利观的高度统一,即大义和大利的统一。荀子曰“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中国历史上那些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人,向为后人传颂、缅怀。而那些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见利忘义”的人,永为后人贬斥、唾弃。

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步辇图》卷,描绘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展现了古代汉、藏民族的友好交往。图为《步辇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供图

儒家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离不开国家完全统一,这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及至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面对军阀割据、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重义轻利”、“天下为公”等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导向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但是把“天下为公”从理念变成实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作为初心恒心的行动,只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和衷共济”、“天下为公”等理念,是中国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产生认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来源: 《求是》2022/14

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内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2

爱国主义简要阐述。

爱国主义性质主要表现在于华夏文明守护和国家到民众对外来势力侵略抵制以及每个国民对待老外的态度方式上。

华夏文明流传了五千多年,自有其所有前人前赴后继为文明底蕴进行添砖加瓦式奉献精华,才筑就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闪耀光芒。这种光芒好比是一颗树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重要到任何外来害虫洪水炎寒都动摇不了程度,是保障华夏五千年文明继续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每个朝代义务责任,远比国家重要许多倍,哪怕国为之颠覆但华夏文明思想也要传承下去不能倒下。可见国家教育是多么重要,应该远远凌驾于其它领域之上,它是传承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总机关,如果总机关被外来水生锈或者被外来害虫腐蚀,那么将会影响到整颗树成长是否健康问题。

你们说,我们国家教育意识到所肩负重任没有?很显然没有。不然面对日本文化入侵和西方文化入侵也就不会敷衍处理。因此我讲的,若干年后国人思想如果被外来文化腐蚀到百分之五十以上,那么华夏五千年文明基石基本毁灭了,到时候国家教育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罪恶滔天罪人,因为是国家教育把五千年文明逐渐推向毁灭境地的。

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确不需要一直固守根据地,它也可以学习外来文明,以学习端正姿态学习适合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营养,然后融汇贯通成长为更优秀的华夏文明,当然也不是一味的把所有外来文明融进华夏文明里,和人成长一样,不是所有社会上一切形形色色都适合自身成长,把外来文明盲目性融进华夏文明里,只会使华夏文明营养不良的出现各种病症,不利于华夏文明健康成长。对于外来文明,唯独不是推崇和排斥华夏文明。现如今现象是整个中国国民思想上对于外来文明态度极其畸形的不是过度推崇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要么就是过度排斥华夏文明完全由内而外的体现出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优越性,把自己国度文明嫌弃式抛弃,严重的则被日本文化孵化出越来越多汉奸和精日分子。

可以肯定的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思想越是被外来文明腐蚀的年月越久,那么其树根根基会越来越被害虫蛀光,最终树干树叶越来越枯黄倒下烂掉,或者风雨大些就会被轻易折断,风雨就是指面对再次抗日战争后侵略。形成今天这样局面,国家教育理应承担功不可没的颁发特等功勋章。

这是爱国主义最重要的首要责任。在守住华夏文明底蕴上,继续优秀的健康成长。这是每个国民和国家所应该自觉肩负的历史责任。

第二种面对侵略和怎样抵制外来文明,对国家来讲要制订些针对性法律来抑制外来文明病毒的传播。整个国内把日本人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重要军事经济省市更是严控日本人数量,所有关于日本文化元素(例如和服夏日祭活动教材影视娱乐等)都要经省部级部门采取警惕性高度禁止,比如各省市区的日本人学校要全部取缔,这些都会威胁到华夏文明健康问题,绝对容不得宽待。一旦发现以上行为就要立即驱逐出境永不允踏入中国一步。在面对外来势力屡次入侵领海领空应该强硬的予以击落,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仅是抗议和驱离。国家应该全面查核所有学校企业等各领域,是否有日本文化不轨举动,并采取法律措施强硬制止。如发现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的,要公开严肃处理以此敬告所有政府机关。如果发现国人穿和服或者参与夏日祭活动之类的日本文化行为,当地政府应该从重处理,学生或工作的立即开除并记录档案,所有企商业学校等终生不得录用,谁若录用就没收其营业执照且判刑十年,性质严重的开除国籍永不允踏入国门一步,因为这种人等于被完全洗脑了,留在中国只会祸害中国,比如汉奸精日分子或者推崇日本文化的。同时要把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要融入书本,让国民从小就懂得外来文明入侵重要性和了解抗日战争等历史知识。

民众对于对待如玄奘寺供奉事件上行为,像去寺庙前拉横幅或者写30万等都是属于冲动性过激举动。或者情绪排山倒海的在各种公众平台上喋喋不休。这些都是不理性的叫日本人笑话行为,作为国人要处处留意哪里有日本文化迹象,懂得保留证据发布在公众平台上或者进行各种向政府部门举报,争取做到几乎全民监督程度,好教日本文化只能灰遛遛逃回日本的狼狈结局。像看见国人着日本和服立即报警看警察如何处理,或者拍视频发到公众平台上。

第三种国民对待海外人态度。作为本土国家,海外来老外应该入乡随俗的讲中文,或者带个中文翻译,这是作为中国主人的尊严。但是现如今现象是,老外来我们中国,许多国民以迎合方式来讲对方的语言,理由是热情招待,可事实却是低人一等的媚外行为,甚至于卑恭屈膝的东亚病夫式跪舔。事实上,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或者人在海外,每个国民言行上面对老外时,都应该表现出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优越性尊严,平等对待所有老外。因为每个国民在对待老外时,不仅代表国家形象,更是体现了华夏文明卓越形象,也是体现作为国人的自身尊严和自身人品素质以及自身形象。这是作为国民个人行为上爱国主义体现。对待老外言行上东亚病夫式卑恭屈膝,等于是在诋毁华夏五千年文明优越性,也是在贱踏中国形象,更是在贬诋自身形象素质人品,完全是一无是处。以上整个中国又仅有多少人想得到且切实做得到。

和任何人交往,老外也好或任何他人也好,一定要做个有尊严的人啊,如此他人才会敬重你敬佩你。[/cp]

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内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3

第一节德育的内涵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我们所讲的德育,是指广义上的德育。


德育的实质:

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个体在思想道德方面达到质量和总体规格的基本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包括: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其中,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中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包括: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真题再现

1.(多选)德育在形式上包括( )

a.社区德育 b.家庭德育c.学校德育 d.社会德育


答案:abcd

2.(单选)德育的实质是( )

a.完善学生的道德认识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d.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答案:c

3.(单选)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目标 c.德育任务 d.德育性质


答案:b

4.(多选)制定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

a.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b.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c.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d.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答案:abcd

5.(单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 )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答案:b

6.(判断)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答案:错误

7.(单选)以下不属于学校德育内容的是()

a.思想教育 b.法制教育

c.道德教育 d.文化教育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d

解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8.(多选)关于德育说法正确的是( )

a.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b.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c.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d.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abc

解析: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概念:

学校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


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 德育目标;
  •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 文化传统的作用。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有三方面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具体说来,包括: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崭新含义。


真题再现

1.(单选)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 )四个方面。

a.革命传统教育 b.世界观教育

c.心理健康教育 d.人生观教育


答案:c

2.(多选)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

a.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

c.政治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答案:abcd

3.(单选)学校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 )所选择的

a.德育本质b.德育目标c.德育过程d.德育结果


答案:b

4.(单选)德育的永恒主题是_____。

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

c. 理想教育 d. 劳动教育


答案:a


第三节:德育过程

真题再现:

(填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___的过程。


答案:受教育者的品德


相关考点: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因此,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真题再现:

(单选)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a.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包容的关系

答案:b


相关考点: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因素。


真题再现:

(单选)在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中,( )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答案:a

真题再现:

(单选)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 )

a.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环境、德育内容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c.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目标、德育内容

答案:b


相关考点: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真题再现:

(单选)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答案:d


相关考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真题再现:(多选)德育过程的规律主要包括( )

a.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b.学生在活动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

c.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思想品德形成长期性规律

答案:abcd


相关考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真题再现:

(单选)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始,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始,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始,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答案:d


  •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①知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情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③意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努力的过程。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④行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真题再现:(单选)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德教育

答案:a


相关考点:

  •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能加快个体品德发展的速度,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和交往。

(2)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和同学;

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1.(单选)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反应。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观念是( )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a

解析: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道德热情,激发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这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2.(单选)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是德育过程哪条规律的体现( )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c

解析: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题干的描述即体现了这一规律。


第四节德育原则

真题再现:

(单选)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

a.基本规律 b.基本方法 c.基本途径 d.基本要求

答案:d

真题再现:

(单选)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

a.德育内容 b.德育方法 c.德育原则 d.德育手段

答案:c


相关考点:

德育原则教育者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是根据德育过程规律德育目标、任务制定的,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教育原则主要是对于德育内容、方法与途径选择起指导作用,是在实际德育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真题再现:

(多选)我国德育的基本原则有( )

a.导向性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疏导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abcd

真题再现:

(多选)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老师问:“谁是最可爱的人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是不是最可爱的人呢?”老师说:“你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你是可爱的人,如果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上课积极发言,那么你也是最可爱的人。”该老师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

a.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答案:ad


相关考点: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真题再现:

1.(单选)德育原则是德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以下表述能反映因材施教原则的是( )

a.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b.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c.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于言而敏于行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b

解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孔子提出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多选)贯彻学校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b.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c.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d.统一校內教育力量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ac

解析:贯彻疏导原则的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单选)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德育原则是(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答案:b

真题再现:

4.(单选)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 )

a.长善救失原则

b.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d.疏导原则

答案:d


相关考点:

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有: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真题再现:

(单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 )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答案:c

真题再现:

(单选)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体现了德育的什么原则( )

a.疏导性原则b.导向性原则

c.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d


相关考点: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孔子很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这一原则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有: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真题再现:

(单选)孔子提出的“力行而近乎仁”这一观点,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c

真题再现:

(单选)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这符合德育的( )原则。

a.知行统一

b.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d.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答案:a


相关考点:

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真题再现:

(单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d

真题再现:(单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概括了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答案:c


相关考点: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真题再现:

(单选)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答案:a

真题再现:

(单选)“严慈相济”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b.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答案:b


相关考点: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过程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真题再现:

(单选)《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体现了(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c.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案:c

真题再现:

(单选)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式遵循的原则是( )

a.长善救失原则 b.正面疏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从实际出发原则

答案:a


相关考点: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有: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第五节:德育模式

真题再现:

(单选)当代德育理论中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 )

a.体谅模式b.认知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效能模式

答案:b

真题再现:

(单选)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答案:b


相关考点:

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这一学说的特征有:

(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真题再现:

(单选)体谅模式是由( )创建的德育模式。

a.麦克费尔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答案:a

真题再现:

(单选)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答案:b


相关考点:

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真题再现:

(单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思想品德课及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工作

答案:a


相关考点: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单选)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暑期实践活动 b.劳动技术教育

c.少先队活动 d.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d

解析: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是德育最经常、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2.(单选)学校在抗战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访抗日老战士的活动,这些活动体现的德育途径是( )

a.思想品德课教学 b.课外与校外活动

c.其他学科教育 d.情境陶冶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这些活动体现的德育途径是课外与校外活动。

高频考点: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评价法、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真题再现:

(单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思想品德课及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工作

答案:a

真题再现:

(单选)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a

趁热打铁

1.(单选)在德育过程中,利用和创造一切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a.自我修养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b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的描述体现了陶冶教育法的内涵。


2.(单选)采用座右铭来激励学生属于(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a

解析:自我教育包括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评价、慎独等多种形式。


相关考点:

说服教育法(说理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又称说理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国中小学德育中最基本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两类:

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

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

(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真题再现:

(单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际锻炼教育法

答案:c

真题再现:

(单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明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答案:b


相关考点: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真题再现:

(单选)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b.指导自我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答案:d

真题再现:

(单选)“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奖惩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说服法

答案:c


相关考点:

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运用陶冶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真题再现:

单选)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

a.陶冶法b.锻炼法c.情景法 d.榜样法

答案:b

真题再现:

(单选)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是( )

a.说理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答案:d


相关考点: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真题再现:

(单选)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c.指导实践 d.陶冶教育

答案:b

真题再现:

(多选)思想品德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

a.惩罚法 b.评比法

c.操行评定法 d.奖励法

答案:abcd


相关考点: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1.(多选)学校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包括(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惩戒功能 e.保护功能


答案:abc

2.(多选)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 )

a.动机作用 b.方向作用

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d.提升智慧

答案:abc

3.(单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这种德育学说是( )

a.人本派德育学说 b.行为派德育学说

c.情感派德育学说 d.认知派德育学说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任何行为只有受到知识的指导,才可能是善的。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主知主义德育。因此,其观点属于认知派。

4.(多选)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

a.学习辅导 b.生活辅导

c.择业指导 d.心理治疗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bc

解析:根据1988年1994和1996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5.(判断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正确解析:略。

6.(单选)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三生教育”是指( )

a.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知识教育

b.生存教育、生理教育、生活教育

c.生存教育、生理教育、知识教育

d.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解析:略。

7.(单选)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 )的关系。

a.内化与外化 b.教育与发展

c.相互促进 d.相互包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8.(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德育过程。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错误解析:略。

9.(多选)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 )

a.德育环境b.教育者c.受教育者

d.德育内容e.德育方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bcde

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略。


1.(单选)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2.(单选)针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现象,教师应该循循善诱,等待时机。这是贯彻德育过程中( )的具体要求。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

3.(单选)“长善救失”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解析:略。

4.(单选)章明小学时品学兼优,但进入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开始逃课、斗殴、沉迷网吧。冯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从多方面了解章明发生转变的原因,并和他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一起为章明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冯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正面教育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案:d

解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的要求是: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5.(单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社会实践活动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d.课外活动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6.(判断)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错误

7.(单选)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称之为(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c

8.(单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充分运用了(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


9.(单选)老师采用贴笑脸、画小红花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

10.(单选)德育的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

a.道德意志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b

1.(单选)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的德育模式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体谅模式 d.认知模式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b


2.(单选)以传授系统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 )

a.传递-接受模式 b.自学-指导模式

c.引导-发现模式 d.情境-陶冶模式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3.(判断)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也被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正确

4.(单选)德育的实质是( )

a.完善学生的道德认识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d.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c

5.(单选)德育的实质是( )

a.完善学生的道德认识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d.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答案:c

1.(多选)学校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包括(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惩戒功能 e.保护功能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bc

2.(多选)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 )

a.动机作用 b.方向作用

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d.提升智慧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bc解析:略。

3.(单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这种德育学说是( )

a.人本派德育学说 b.行为派德育学说

c.情感派德育学说 d.认知派德育学说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任何行为只有受到知识的指导,才可能是善的。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主知主义德育。因此,其观点属于认知派。

4.(多选)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

a.学习辅导 b.生活辅导

c.择业指导 d.心理治疗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bc

解析:根据1988年1994和1996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5.(判断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正确解析:略。

6.(单选)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三生教育”是指( )

a.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知识教育

b.生存教育、生理教育、生活教育

c.生存教育、生理教育、知识教育

d.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

7.(单选)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 )的关系。

a.内化与外化 b.教育与发展

c.相互促进 d.相互包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8.(判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德育过程。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错误解析:略。

9.(多选)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 )

a.德育环境b.教育者c.受教育者

d.德育内容e.德育方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bcde

解析: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解析:略。

1.(单选)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2.(单选)针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现象,教师应该循循善诱,等待时机。这是贯彻德育过程中( )的具体要求。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解析:略。

3.(单选)“长善救失”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解析:略。

4.(单选)章明小学时品学兼优,但进入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开始逃课、斗殴、沉迷网吧。冯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从多方面了解章明发生转变的原因,并和他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一起为章明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冯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正面教育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的要求是: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5.(单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社会实践活动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d.课外活动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6.(判断)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错误解析:略。

7.(单选)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称之为(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c解析:略。

8.(单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充分运用了(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解析:略。

9.(单选)老师采用贴笑脸、画小红花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a解析:略。

10.(单选)德育的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

a.道德意志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b解析:略。


✍️重要考点答题技巧

1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的一个典型考查方式就是引用古文或名言,要求考生选择对应的原则。

以下为整理的常考点:

(1)疏导原则: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因材施教原则:

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知行统一原则:

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②讷于言而敏于行;

③力行近乎仁。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5)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班主任不仅开班会强调守时的重要性,还组织学生建立了班规。

(7)长善救失原则:一分为二看学生,善于利用学生的闪光点。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1.(单选)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的德育模式是( )

a.价值澄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体谅模式 d.认知模式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b

解析:略。

1.(单选)将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成三水平六阶段,并遵循儿童的发展阶段开展德育。这种德育模式是( )

a.集体教育模式 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科尔伯格的观点,他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代表人物。


2.(单选)使用诸如“你发现路边有老人摔倒了,接着有可能发生什么”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和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这种德育的典型做法属于( )

a.社会学习模式 b.体谅模式

c.集体教育模式 d.价值澄清理论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b解析:德育的体谅模式是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题干中的教师用人际互动情境问题来教育学生,体现了对体谅模式的运用。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