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码洋和实洋是什么意思(发货码洋是什么意思)-尊龙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2-09-08 18:55 作者:出版商务周报 点击: 【 字体:

码洋和实洋是什么意思(发货码洋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从一套书到一个项目,传统出版转型就该这么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出版商务周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码洋和实洋是什么意思(发货码洋是什么意思)1

作为地方少儿出版机构的标杆,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简称“二十一世纪社”)始终引领着少儿出版的发展风潮并不为过:无论是率先开创异地分社、成立少儿出版集团,还是开辟线上渠道、经营作品向经营作家转型,亦或是2018年掀起的项目制风潮。建社34载,戮力创新的二十一世纪人,始终突破自我,也为业界提供了敢为人先的新思路。

作为江西出版集团2018年的主要战略,包含事业部、项目部、工作室制在内的“三制”新机制建设成为二十一世纪社的最大亮点。从3月组建“大中华寻宝记”项目组至今,打通编辑、营销、多媒体等环节,在开放决策机制的基础上,复合型出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通过“中华寻宝大会”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掀起“大中华寻宝系列”品牌营销高潮;ip开发卓有成效,“大中华寻宝系列”出版漫画版24种、小说版8种,同名广播剧、动画片均已上线及播出。2018年,“大中华寻宝系列”图书屡登开卷畅销书榜单,当年重印册数、造货码洋、发货实洋、销售利润等指标,同比2017年均实现翻一番的业绩,目前累积销量已超过1400万册。

从一套书到一个项目,从创新机制赋能到原创ip的强势进击,“大中华寻宝记”项目制运营,或多或少为少儿ip开发、少儿出版转型提供了可参考样本。



从一到n,寻到文化品牌之“宝”

在国内原创ip运营面临无标杆企业、授权发展缓慢、出版成长乏力的大环境下,“大中华寻宝记”的异军突起似一股清泉,一反日韩漫画称霸国内少儿漫画市场的常态。毫无疑问,是精准的定位和优质内容,让“大中华寻宝记”项目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可能。

2012年8月,二十一世纪社与上海京鼎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京鼎动漫”)共同策划推出大型少儿知识漫画“大中华寻宝系列”图书。最开始,双方就为这套书定下了“浓郁中国风”基调,除了作品中纳入中国神兽、五行八卦等传统文化元素之外,该系列以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为创作背景,围绕各省份的民族特色展开,真正实现“有用”和“有趣”的有机结合。6年时间,该系列共推出漫画版和小说版两大类,单本书开机起印量由最初的2万册上升至目前的30万册,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畅销图书品牌。

从一开始,二十一世纪社就不是把“大中华寻宝系列”作为单一的图书产品来出版的,而是将其作为“立体书”来打造,作为“种子工程”来布局,小说、漫画、动画片、大电影、游戏、文创周边……独特的漫画元素和创新的故事语言,悬念叠出的情节和匠心独运的编创,使“大中华寻宝记”这部“中国风”漫画具ip开发的延伸空间。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ip书系,“大中华寻宝系列”可根据大事和大势进行主题延伸。二十一世纪社计划推出“大中华寻宝系列”城市篇,比如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策划的《深圳寻宝记》,故事生动有趣、悬念迭出,自然代入深圳的自然景观、科技发展、人文气息,充分吸引小读者阅读并且能有效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城市篇的出版将进一步丰富“大中华寻宝系列”的文字故事类产品,一批全新的益智游戏类衍生产品线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在“走出去”方面,“大中华寻宝记系列”作品的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也已输出至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

为拉长作品价值链,深入挖掘品牌ip资源,2018年,《大中华寻宝记》广播剧开始登陆喜马拉雅,收听人次接近50万。由该社投资拍摄的52集《大中华寻宝记》同名动画片,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同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在全国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播出期间收视率屡次位列全国同时段动漫节目第一名。2018年《大中华寻宝记》还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保护中心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开发奖励计划项目,社会效益取得亮眼成绩。



“大中华寻宝记”25册全集

从线下到线上,全方位链接读者群

2018年初,刚刚走马上任的二十一世纪社社长刘凯军提出“2018二十一世纪社致力推动‘三大转变’”——如果说“从产品经营向ip运营转变”是内容层面的转型,那么,“从行业品牌向读者品牌转变”就是用户服务思维的体现。

为了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将“大中华寻宝系列”的全国读者集结起来。二十一世纪社策划为“大中华寻宝系列”策划了名为 “中华寻宝大会” 主题知识竞赛的大型营销活动。从2018年年5月起,“大中华寻宝记”项目组先后在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大连、青岛等全国300个城市的书店,深圳文博会、江苏书展、全国书博会、上海书展、上海国际童书展等场合举办数十场地推活动,而后,广州购书中心、青岛书城等大型卖场,各地的图书馆、绘本馆、研学机构、阅读推广机构也纷纷加入“中华寻宝大会”,全年活动场次达到500余场,覆盖了50000余名小读者,部分卖场的销售转化率达48%。2018年8月在上海书展举行的“大中华寻宝记”销售1000万册庆典,更是将“中华寻宝大会”的营销成果集中展示,成为一场粉丝的聚会和狂欢,有力地提升了ip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度,“中华寻宝大会”线上活动于微信公众号启动,并采用h5移动端web页面作为答题页面,建立数据后台,活动题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为蓝本。“寻宝游戏”微信小程序、网络宣传片、网络社区等也都在筹备中。



“大中华寻宝记”同名动画片中的主角形象

从图书到项目,管理提升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8年,也是二十一世纪社的“管理提升年”。作为试水新机制的开局者,“大中华寻宝记”项目成为该社优化管控拓展成长空间,创新机制激发运营活力,以项目制、工作室制、分社裂变等新型经营方式实现社内编辑和营销创新的典范。

首先,健全人才机制。为保证编辑力量,在全社范围公开选聘优秀的图书编辑、营销编辑、多媒体编辑,组建一支能够进行开发、规划和研发,并对图书品牌进行深度营销、维护,同时向其他产业方向拓展的编辑团队,项目负责人具有挑选项目组成员的权利。同时通过项目制的管理与运营,达到培养和锻炼一支复合型出版队伍的目的。

其次,创新管理机制。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组工作,二十一世纪社从编、印、发全方位出发,为项目组开放多项决策机制,包括编辑决策权、印刷决策权、发行决策权等权利,大力推动了项目制的运营。其中,编辑决策权主要是开放选题开发权,未来项目组计划立足于“大中华寻宝记”的品牌ip,综合打造低幼注音故事、历史寻宝记、手绘地图、脑筋急转弯、立体拼插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线,进一步扩大板块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印刷决策权则意味着项目组具有成本调控、质量监督、重印管理等职能,自主规定纸张品牌和印制价格,图书统一在省内印刷,这些举措有效保证了图书品质优良、供货链条顺畅及利润空间最大化。而对发行决策权的参与,则是项目组可与社发行公司直接对接,调控发货数量,主导策划营销推广和促销活动,与渠道及发行工作无缝对接,紧密配合,为推动图书销量提升发挥巨大作用。

最后,配套奖励机制。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创造活力,增强工作动力,“大中华寻宝记”项目组的激励机制将实现配套改变,薪酬结构会由薪金加绩效、超额奖励比例递增、分红制等三部分组成,从而提升管理职能,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出版效率的整体发展。

未来,该项目组还将继续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营销推广,把ip营销、线上营销与活动营销相结合,以主题知识竞答活动为模式,在全国范围建立“中华寻宝大会”推广人团队,公益校园行、百城千店大促销、场景化运动体验、“大美中华杯”征文大赛等活动将持续展开。2019年,《大中华寻宝记》第二部动画片的投资拍摄会提上日程,“中华寻宝大会”娱乐游戏小程序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正在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发展融合将会取得新的突破。项目组还计划通过参加国际性的ip授权展,向游学产业及周边商品开发的业态延伸,全力助推《大中华寻宝记》这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

码洋和实洋是什么意思(发货码洋是什么意思)2

祝君波(左)向杨仁恺(中)和劳继雄先生请教出版项目

朵云轩建于1900年,新记朵云轩建于1960年,今年正逢一个甲子。新记朵云轩成立时就有出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这个权益是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木版水印编辑室合并过来的,所以说朵云轩当时也是个出版机构,它的出版文化一直传承到1978年更名成立的上海书画出版社。20世纪70年代初,我曾在那里学徒、入党,度过了青春岁月。从1984年起进入领导班子任社长助理、副社长、社长,直至2001年3月调局离社。现将书画社出版业务的几次转型回溯如下:

一、木版水印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发明印刷术是在隋唐之际。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现存大英博物馆是成熟的物证。到了明代饾版技术发展开始印制彩色信笺和画谱,是世界上彩印的开始。只是明代还没有发明照相机,只能印中国书画。当时,国人学画没有教材,就用木版雕刻了印《明代十竹斋书画谱》,共分成竹、石、兰、疏果、翎毛等16谱,是一本仿真的教材。我社1985年重梓完成,在莱比锡得了大奖。另一部《明萝轩变古笺谱》是写信的信纸集,大多为角花,又用了无色拱花技术(俗称凹凸版),也是代表作。成立于1900年的朵云轩是个笺扇庄,就传承了明人的饾版也就是木版水印,所印的产品还是比较简单的。

20世纪50年代,木刻家余白墅先生等人积极倡议,在上海人美设立了一个保护型的木版水印室,并为它单独造了一幢楼,就是衡山路237号,不在人美院内。可见在国家最困难的阶段,党和政府还是尽力保护和支持这一国粹。

朵云轩木刻雕版书《共产党宣言》

我在朵支轩时,很多外宾来参观我们工场,就在于我们不仅出产品,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工艺并有发展,是印刷的活化石。当然,当时成本低有利于保护,记得70年代后期,我们全社214人,木版水印技工工资比较低,材料就是木版、宣纸和颜料,所以加上各方的支持,迎来了历史上木版水印的一段黄金时期。从印笺到印大画,从纸本到绢本,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很多都印了木版水印画。最复杂的绢画当数明仇英《秋原猎骑图》,190余块木版,为刘海粟先生的藏本。改革开放时期印了长卷《唐孙位高逸图》《明代徐渭杂花图卷》,我离社后知道还印过《任伯年群仙祝寿图》(12屏,2000多块木版)。文革中印了一批红色题材的作品,印得很精彩,如《钱松嵒井冈山》《杨之光激扬文字》《黄纯尧银线横空谱新歌》等,全新的表现技法,即便今天来看也毫不逊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朵云轩、荣宝斋保留下这一技艺意义重大,在技法上比古人有突破和超越。荣宝斋雕版了《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认为地处江南的朵云轩,50年代印的《明陈老莲花鸟草虫册》也很显工笔力度,而印制水墨写意画更显特色。如大幅的八大山人《双鹰图》、吴昌硕的《墨荷》、齐白石的《红莲鸣蝉图》都印得精彩,尤其是《徐渭杂花图卷》,绘十四种花卉的长卷,墨彩淋漓,一气呵成,木版水印还原时悉仿原作,是很难得的。记得朱屹瞻先生观后称赞不已,还为之题跋,他自己也选购了一件以珍藏。我想朵云轩写意画印得好恐怕和江南人对水墨的感觉有关系。朵云轩木版水印还有一点是适销对路、好卖。有的巨制几年完成一件,编号发行,都会销售一空,很多品种也因畅销而一版再版。国家在木版水印上没有补贴,主要靠自己以销定产自我循环。60年来,朵云轩木版水印累计出版了1000多种,已成为上海出版的特色,很多外宾来参观,我们也带去海外展览、现场演示,宣传中华文化,宣传我国政府支持文化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印字帖闯出了出版之路

朵云轩成立之初定为企业,与上海书店、外文书店相仿。因正逢国家困难之时,朵云轩书画以及木版水印销路不佳。听前辈回忆单位甚为困难,几近发不出工资,于是经上海市出版局同意,开始出版书法读物。古代字帖不在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期内无须支付版费,又价格低廉,几毛钱一本,对全社经济有所周济,这无意之中开辟出了我社的现代出版之路。六七十年代,尽管上海各社出版停顿,朵云轩改名上海东方红书画社和上海书画社,印宝像和书法体语录,业务反而红火,培养了一些懂胶印的编辑和出版人员。我进社时盛振鸣、张锦标、郭载阳等前辈都在忙这些事。

1978年秋天,我社由企业改制为上海书画出版社,定正处级事业单位,同时对外并用朵云轩品牌,才逐渐向专业美术出版社发展。

记忆中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创办了《书法》《朵云》等四本杂志,在海内外影响甚大,也树立了我社的品牌。1977年,杜淑贞同志在我社当领导,支持周志高、黄简等同志出版了《书法》试刊。当时,日本有200多种书道刊物,我国是书法的大国反而一本也没有,让人耻笑。试刊后正式获批双月刊,封面由郭沫若题签,在那个年代,无疑填补了一个很大的空白。全国政界、文化界、书法界的名流均以在《书法》上发表文章、作品而倍感荣幸,所以很快树起了大旗。周志高先生很有创意,很会搞活动,后来举办了多次全国书法大奖赛一类的活动,引起反响。中国书法家协会创立于1981年5月,在此之前,我社几乎成了书法活动的一个中心。紧随其后,由吴添汉老师推荐来社的吴惠霖老师于1979年3月创办了《书法研究》,又于1982年7月新办了《书与画》,都很成功。《书法研究》以发书论为主,《书与画》以书画爱好者为对象,一高级一普及。后来戴小京主编《书法研究》、周阳高主编《书与画》,质量提高,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社原来出版专业和文字编辑比较弱,吴添汉和吴惠霖同志经验比较丰富,来社以后加强了我们的力量。这里特别要说到吴惠霖老师,他曾是上教社的老编辑,引进我社因不写书法,社里有的人对他不以为然,但他实在是个很懂出版的好编辑,除了创两本杂志,他还编过“书法知识丛书”十几种,都是当时名家原创的好书,还编过字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读物,功不可没。他由中学生入华东军政学校受训参加革命,属离休干部,可惜离休不久就病故了。

1978年末,续靖宇、黎鲁同志到我社任社长和总编辑,黎鲁非常重视朵云轩的品牌,有意创办《朵云》,意向之一是用这本大型季刊,把朵云轩传统业务和出版社连接起来,所以初创期的《朵云》有很多篇幅介绍木板水印、文房四宝。但创刊经历了艰苦的过程,就是缺乏人才、缺乏资金和经验。黎鲁同志依靠茅子良等人加上自己直接参与栏目设计和组稿,于1981年出版了首刊。记得老画家的口述历史是一大特色,占每期很大比重,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版过一套《朵云国画家传记丛书》,有王个簃、关良等10余本。后来由茅子良转给卢辅圣接续主编,成为八九十年代影响海内外的大型国画理论刊物。《朵云》办过1988年董其昌国际研讨会,以及清初“四王”、元代赵孟頫等国际绘画理论研讨会,在专业圈做出了名气。

这四本刊物不仅确定了我社在美术界的地位,也赚了钱。尤其是《书法》,最多时期发行近40万册,年利润也有三四十万。这在当时就是我社的重要经济来源了。《书与画》也发行过期十余万册,创过利润。

三、找出路挖了挂历、教材、房产三桶金

1984年末,蔡大抟同志担任社长,启用了一批年轻人,出版业务又得到发展。1985年事业单位改为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蔡社长办社方向更为明确,一要提高经济效益,支持图书出版和改善员工生活。我社当时在上海出版单位中经济落后,大家都有紧迫感。二是要让书“站”起来,不能只出一些字帖、画片。这一阶段业务已有起色。

1991年我接任后,继续朝着这一方面努力。一方面把朵云轩拍卖做起来,一方面在出版社重点抓了年挂历和美术教材两条产品线。

年挂历当时属美术出版社的专有出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市场大,产品生产快,但销售期短,竞争激烈,也有风险。我社岑久发、张雄、林伟新等人非常努力,有创意又有干劲,挂历由绘画转向摄影的转型比较顺利,在上海人美、画报和书画社三家激烈竞争中,我们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记得1994年全社还发售了143万个挂历,加上画片有八千余万码洋。

90年代中期,居家环境发生变化以及义乌个体户印挂历成风,我们挂历的饭碗被打碎了。好在我社在蔡社长手里就有考虑,后来加大力度,由郭载阳、周卫、孙介琛、李浩忠等同志先后参与组成一支写字和美术教材研发、审批、推销、印刷、发行的团队,有三四套教材拿到了国家教委的批文,在近二十个省使用(独家使用或多本并列使用),有的我们供货,有的当地租型造货。2001年我离社前已达7000余万年销售码洋(实洋4000余万)。靠教材又支持了出版社很多年,因为以书养书,符合美术社的实际,专业美术书是很难赚钱的。1999年5月,我到上海人美兼社长时,看到人美的业务下滑,基本原因是在年连宣产品线和挂历产品线之后,没有开发美术教材,没有大宗替代产品。而反观全国的美术社,凡过上好日子的都是依托了教材。

20世纪60年代的南京路朵云轩

年挂历、教材以及拍卖行赚钱以后,我们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购置房产资源。90年代中后期,上海房价低廉,我也感到出版社的那点美术教材总有一天被抢光,而美术图书盈利困难,于是把眼光瞄向房产。在社里,我们总是向员工宣传要居安思危的经营理念,学习孟尝君构建“狡兔三窟”的生存之道。在1996年买下钦州南路出版大楼4层、1997年买下南京东路朵云轩大楼。我离社以后班子又买下了延安西路的两幢办公大楼。这三处物业使我社资产倍增,同时也为以房养书埋下了伏线。因为我比较早去香港、日本、欧美考察出版社,知道做专业出版是情怀,大多要靠房产或者他业养活。香港联合出版集团重点投资房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出版人必须明白书总是要做的,但把全部资金都做成书压到仓库里,等一次又一次的清产核资去报废是一种损失。后来书画社的发展证实留下的房产对它是多么的重要!

四、书也终于立起来了

新记朵云轩至今60年,几代出版人都想把专业美术图书做起来。黎鲁任总编辑时我是总编办主任,他常常对我说书画社与人美社没法比,基础太弱。他想做而没有条件。蔡社长当年很盼望我们的书能“立”起来,但他常说我们的团队还是游击队,不是正规军。在他手里已布局出版《美术全集》书法(3种)、《美术全集·玺印篆刻分卷》(4种)以及《中国书画全书》(14卷)这类大书。但理想与现实确实不是一回事,没有钱、没有专业人员、没有市场营销能力,一切都是空谈。在实力壮大以后,卢辅圣同志主持出版,李维琨、马荣华等专家先后加盟,1992年我社初版书67种,到2000年已达287种。后又经过长期努力,我社定位书画专业深耕不息,字帖、画册、技法、文献、理论等综合布局,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出版体系,在全国美术出版风起云涌的竞争时代而独树一帜。在我2001年离社的时候,《中国书画全书》《美术全集·玺印篆刻分卷》《现代设计大系》(4卷)、《上海美术家系列画册》(10卷)、《海派绘画集》(4卷)、《明清书法大成》(4卷)、《近代书法大成》(4卷)先后完成。此后精品书、套书就更多了。近年我在上海书展时常留意自己老家的展区,看到在王立翔同志主持下,产品琳琅满目,精品迭现,甚感欣慰。回首往事,甚感从事出版文化真是不易,一个社站起来确实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还要少交学费,少走弯路。

陈佩秋、林曦明、陆一飞等艺术家为朵云轩百年庆绘制石榴图

我在书画社积累的出版体会,一要坚守自己的出版定位,要有定力,不要东张西望,东摇西摆,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二是要正确把握经济收益和文化价值的关系。钱不是坏东西,有钱的日子比没钱的日子好过得多。有了资金才可以支持专业美术出版、扶持木版水印,才能够解决职工住房等难题稳定队伍,才能可持续发展。三要掌握市场经济的法则,图书产品不通过市场环节卖给读者,放在仓库里自吹自擂得奖的业绩,或者大搞捐赠活动,其社会效益也无法实现。市场既是利润来源,也是社会效益的实现方式。四是一个社的战略布局视野要开阔,眼光要长远,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识,当年全社上下齐心合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1年5月我在书画社的离任审计报告受到孙颙局长的充分肯定。2000年我社销售收入10548.3万,利润1310.8万。8年审计总资产10184万元增长了3.52倍,净资产6298.3万元增长了14.3倍,资产负债率38.2%,净资产收益率为15.3%。同时出版综合能力增强。2000年5月《出版经济》公布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998年我国出版社百强排名表,我社四项指标均入全国100名。其中出书品种413种居98位,图书发行数2378万册居54位,销售收入8651万元居50位,资产总额7833万元居67位。上海四项指标均居100位的仅5个社。任期内社里还给146户职工实物分房,给35位职工发放住房补贴。这也反映了我社实力增强得以改善群众生活。

《中国艺术大展作品全集》新书发布会

以传统书画为中心,一手抓出版,一手抓朵云轩转型发展,一直是我社的经营方针。1992年8月,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艺术品拍卖行,1993年6月首拍开创了大陆艺术品拍卖的先河。在拍卖行成功以后,1995年起我们又从朵云轩分离出朵云轩古玩公司、朵云轩文化经纪公司,超前地谋划了未来的布局。

2001年我离社以后,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含拍卖行)并入文艺出版总社,成了总社的主要经济来源。2011年拍卖业、收藏业兴起,朵云轩销售收入94828万元,利润达11479万元,成为上海出版界的创利大户。多次列入全国地方出版社经济指标排名10佳。如今我已退休,在纪念上海书画出版社成立60周年之际,作为一个出版人感慨良多。我为这一行业服务了46年之久,其中有28年在书画社度过,受到很多老领导、老前辈的关心和栽培,很多老师、同事的帮助和指教,回想起来,感恩不尽!

码洋和实洋是什么意思(发货码洋是什么意思)3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遥望星空,浩瀚宇宙。假如我们远离地球,地球也只是宇宙中一个光点。读书让我遥望了千百年来杰出作家的作品,更让我结识了那些人,知晓那些事。我们与病毒抗争,其中一定有文学的力量。”

在今年上海书展的首场思南线下分享会上,上海国际文学周总策划、作家孙甘露的一番话让台下读者激动不已。一位老读者连连感慨:“真说到心里去了。”

受疫情影响,今年世界各地的书展举办困难重重:伦敦国际书展、巴黎书展、阿布扎比国际书展、都灵国际书展、纽约国际书展、里斯本书展纷纷取消,那不勒斯城市图书节、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书展、布拉格国际书展、马德里书展等书展则宣布延期。

在如此形势下,上海书展成为今年全国首个如期举办的有规模、有国际影响力的实体书展,它尤具挑战,万众瞩目。

8月18日,延续了七天的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将在晚上9点落下帷幕。在8月18日上午的书展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透露,2020上海书展指定三家线上图书销售平台及华师大社、复旦社、交大社、同济社、华理社、中福会社等主要沪上高校、社科文出版社线上销售实洋为1728.58万元。此外上海图书馆牵头、全市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实现书展现场馆配采购图书22234册,码洋148.5万元。

“我们欣慰地发现,虽受限流影响,书展主会场入场读者数量仅为去年的1/3,但从销售数据看,入场读者人均消费同比增长了约23%。”他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举办的第17届上海书展在顺应发展趋势、转型升级为“融合型书展”的进程中跨出了一大步。

确实,2020年上海书展的转型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在实体空间方面,主会场面积比往届增加10.8%,分会场“遍地开花”;在载体空间方面,首创“云游书展”,打造“线上镜像”;在理念空间方面,打造城市移动阅读,让阅读“破圈”精彩;它让无数市民读者从阅读中得以安慰与力量,并以更大的勇气与热情拥抱未来的城市生活。

在大家看来,今年上海书展的顺利闭幕并不意味着结束,反而意味着书香上海在未来的更多可能。就“如何举办好书展”“如何推广阅读生活”“如何重建市民的生活信心”,上海书展交出了一份令人骄傲的答卷,也为世界各地提供了一份“上海经验”。

扩大实地空间:主会场大幅扩容,分会场“遍地开花”

今年上海书展主会场仍然设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场面积首次扩展到2.6万平方米,比往届增加10.8%。在此基础上,10余万种精选图书得以展销,还配有700多场丰富多元的尊龙凯时官方网站的线下活动。

上海书展中央大厅

“今年人流刚刚好,我觉得很放心,而且嘉宾的现场发言也听得更清楚了。”一位连续五年参加上海书展的读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年书展给她的感觉甚至比以往都更好,“各大出版展台的书,种类多了,重复少了,即便现场‘卖断货’了也能填写地址,送货到家。”

在实体空间布局上,今年上海书展还有一大变化:实体书店部分从上海展览中心的主体建筑中搬出来,引入“街区”概念,打造出沉浸式“书香主题街区”。如此一来,实体书店的参展面积增加了,各大书店的多元化功能得以更充分的展示。它们更集中的出现也吸引了更多观众前去参观。

同时,上海各区的100多个实体书店、新型阅读空间也承接了今年书展的大量分会场活动。据统计,嘉定区的钟书阁、金山区的新华书店金山万达店、奉贤区的中版书房、闵行区的言又几等实体书店在上海书展期间的活动近百场。即便是身处上海郊区的市民读者,也能感受到“书展就在家门口”、“书香就在我身边”。

上海各区的实体书店、新型阅读空间也承接了今年书展的大量分会场活动。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不仅如此,上海书展也在长三角等城市设立50家分会场,助力阅读推广,将上海书展“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理念分享长三角等地区更多人群。据不完全统计,125家书店、商圈分会场销售累计可达600万元,其中上海本市分会场销售450万元,外埠分会场销售150万元。习近平著作、“四史”学习教育图书、上海主题图书热销。

必须说到的是,尽管上海书展为今年的主会场做出了种种“加法”,但出于安全考虑,也做出了“减法”。对广大市民读者而言,最直接的“减法”就是现场控流,书展门票几度出现了“一票难求”。

然而,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们给予了书展无限的理解与配合。大家戴着口罩、隔座入席,“00后”志愿者们在烈日之下耐心引导着有序入场,还有工作人员一天八次对会场进行反复“消毒”。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人民是上海书展的参与者,也是今年这场特殊“大考”的见证者,更是让这座城市永葆文化活力的建设者。

扩大载体空间:开创“云游书展”,打造“线上镜像”

今年的上海书展不仅扩大了物理意义上的实地空间,更打通了线上活动的空间延展。

基于疫情期间“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活动和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的练兵,“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于2020上海书展开幕前夕全新亮相。在七天时间里,“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开创了“云首发”、“云游书展”、“直播荐书”等新模式,共筹备332场线上活动,让更多读者“足不出户”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新书资讯,感受书香氛围。

可以看到,此次来自全国各地出版社的100余本新书首发活动首次采用视频形式在线上平台亮相,澎湃新闻、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等众多新媒体和网络文化平台也在今年共同组成“上海书展线上朋友圈”,助力“尊龙凯时官方网站的线下活动、线上直播”。据初步统计,截至8月17日,书展圈内圈外相关页面总量破亿,线上活动观看量突破610万次。“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访问量达到55.58万次,成为市民读者了解书展信息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市民读者每逢书展便有“收集签名本”的习惯,并愿意为此加入“排队大军”。今年现场严格控流,但读者们的这一心愿依然得到了满足——线上“新书云首发”有近百位作者、名家等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为读者“说书”,同时提供该书的签名本,这让市民读者在线就能“一键下单”,免于现场排队,并于第一时间收到他们心心念念的签名本。

新书云首发海报

让文学爱好者尤其牵挂的是,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在今年迎来了第10个年头。往年此次此刻,来自全球各地的著名作家汇聚于此,为读者们献上一场又一场文学与思想的盛宴。

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在今年迎来了第10个年头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好在,上海文学周并没有按下暂停键,转而移步线上,邀请英语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日语文学、德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科幻文学等不同语种与类型领域的著名作家、译者与学者展开7场对谈,并将精彩纷呈的对谈内容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以视频形式播出。孙甘露说,将今年文学周的主题定为“万水千山”,意在让全球千千万万爱书人跨越山水阻隔,共聚于上海文学周这方精神的家园。

2020上海国际文学周主题“万水千山” 海报设计:王效富

扩大理念空间:城市“移动阅读”,阅读推广“破圈”

在主题读物、抗疫读物之外,今年的上海文旅建筑类出版物也特别受到读者欢迎。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城市推广中心联手打造的《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便是其中之一。在新书首发之际,包括难忘红色记忆、感悟江河情怀、重温休闲时光、漫步梧桐深处、寻踪名人传奇、传奇建筑新生、城市古迹印象、交汇中西文化、畅游海上华章、探访春申古风在内的10条“建筑可阅读”线路得以公布,让不少读者“跃跃欲试”,期盼在行走中阅读上海这部“大书”。

《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

“陈丹燕的和平饭店故事地图导览项目”也备受读者好评。在游览中,读者们人手一本《成为和平饭店》,边翻页边探寻书中提到的地标实景,跟着曼妙的文字去做上海地标的地理阅读。

从和平饭店看上海。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应该说,今年上海书展的跨界“碰撞”不仅在于阅读与旅行,还有阅读与美食、阅读与生活,比如首次推出的“作家餐桌计划”。孙甘露、徐则臣、祝勇、毛尖、马伯庸、陈楸帆、那多这7位著名作家走进沪上7家品质特色餐厅,与跨界学者们畅谈文学与美食、城市与生活。“作家餐桌计划”还为市民读者定制“作家主题菜单”,上线文学美食书单,设置餐厅文学阅读专区,发布文学美食特别线路,推出系列阅读美食惠民福袋……种种举措,希望让市民读者相信阅读不仅本身是一项生活方式,同时又能与其他生活方式完美融合。

作家餐桌计划

“在特殊的2020年,人们依然可以通过阅读与行走追求现代健康的城市生活,可以享有品质生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毕胜表示,策划这场活动的初衷在于把文学、美食、旅行等城市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尝试擦出“跨界破圈的火花” ,“出版也可以进商区、园区、社区,让 ‘世界会客厅·上海作家餐桌’为这座城市提供更有烟火气的文学。”

徐炯称,阅读推广要“破圈”,走出阅读爱好者的小圈子,触及并惠及更大人群。“上海书展也要走出去,走出阅读爱好者的那个‘圈子’,要更好地探索融合,而不是作茧自缚。凡是有利于出版业生存发展、有利于阅读推广的做法都可以积极尝试,也应该积极尝试。”

扩大心灵空间:回望红色“四史”,拥抱未来生活

红色文化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今年上海书展推出了“四史教育”七天七讲系列,以专题形式集结相关专家资源,系统、生动地阐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故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在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新中国70年》、《初心之地》等主题出版物成为了今年上海人家的“网红书”,许多读者感慨他们在书里寻找到了家族的记忆、自己的来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亮相书展

七天的时间过得很快,今年的上海书展即将落下帷幕,许多读者依然乐在其中,意犹未尽。但今年书展的顺利闭幕并不意味着结束,反而意味着上海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更多的开始,更多的可能。

比如,一连串实体书店利好消息已在上海书展期间“官宣”:素有“世界最美书店”之称的日本茑屋书店年底将开出上海首店,朵云书院的戏剧主题书店、方所上海新店等预计年内亮相……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下半年,沪上就有十余家大中型实体书店点亮城市多个角落。

茑屋书店即将入驻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

茑屋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总代表兼董事长野村拓也特别提到:“上海是一座很迷人的城市,它海纳百川,无论你是什么风格,都能在上海安心落户,所以我们相信茑屋的理念,一定也能在上海生根发芽。”

又比如,新华书店与链家联手打造的“城市书房”也在书展期间揭牌启动。目前“城市书房”已开出20家分店,到年底将完成50家分店开张计划。未来,开办在链家门店内的“城市书房”不仅在借阅购买书籍方面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补充,更将通过开展读书沙龙等各类文化公益活动,带动市民的文化消费升级。

一位老读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对今年的上海书展非常满意:“身为普通市民,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文化的滋养。今年很特殊,但今年书展里的‘七系列’活动比以前更丰富了。我报名参加了思南实地的‘七堂文学课’,也在网上听了七个不同语种的文学讲坛,收获很大。相比世界各地至今疫情泛滥,上海能办起这样有活力的书展,我感到非常自豪。”

“刚结束不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希望为世界提供‘上海经验’,今年的上海书展也是在朝这方面努力,大家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孙甘露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书展还计划在今晚举办 ‘闭馆时礼送最后一位读者’、 ‘致意所有志愿者’等等活动,这些都体现了上海书展始终如一的重要理念:服务读者、服务作家、服务出版人。它也让我们对未来的阅读与生活,充满了向往与信心。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
网站地图